这三大活动如何推动人类的发展呢?在思维方式之前,人类与动物无异,是靠基因突变寻求发展的。因为思维方式的产生,人类与猩猩分离,从此走上了知识进阶方式的发展道路。复杂的技术c众多的学科c细致的分工,猩猩那里没有的,都被人类挖掘c创造出来。有证据证明,人类的某些种群,早在700万年以前,自身文明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能够种植当地的植物,会烤面包,纺织羊毛和棉花,用麦秸编制垫子和篮子,能够烧纸陶器用于煮饭c储物。俨然已非常接近人类生活。人类考古学家发现,在旧石器时代的某一相当长的时间段里,人们不需要生产农作物,虽然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因为只需要采集和狩猎,就可以满足基本生活。而且还挺惬意。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33年记录赞比亚境内遗存的古老部落的生活情况时获知,与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相似的贝恩巴部落里的人们,一个月中用于劳动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天。用于社交c宗教c集会活动的时间可达一周。喝啤酒用掉三整天,而其他时间或白天或晚上,几乎都要喝啤酒及娱乐。即使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当中生活的不希曼人,成年人每周平均劳动时间也不会超过15小时,也就是说,他们每天仅仅工作2个小时多一点点。《全球通史》针对这一情况,这样写道:“随之而来的是发展的停滞。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能满足人们心灵上的需求,可这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胡同。在澳大利亚的阿鲁恩塔,不存在任何已制度化的权威,但是年长者可以和部落的敌人商定,去杀死那些不按部落传统进行生活的人。正是这种传统,这种看来荒谬且带有强制性的传统,构成旧石器时代社会的另一十分重要的方面。”
以上所说,时间仅限于不足百年的时段内的人类社会生活场景。但人类社会学家认为类似的场景可以等同于几万年,几十万年前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这好比在生物界,现存生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生物基本相同,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 且其近缘类群多数已灭绝,比较孤立,进化缓慢的生物便可称为活化石。如“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距今已有800多万年的历史,它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比人类要早。和它同时代的动物,由于地质与气候的强烈簸动基本上都灭绝了,剑齿象c剑齿虎都变成了化石,“大熊猫”却留守在狭小的空间,繁衍至今。人类社会学家出于同理,认为近代发现的原始森林中的原始部落的原始生存状态,应该视为早期人类社会的“活化石”。至少,本人认为这是有借鉴意义的。人类10万年的活动史中,或许与“大熊猫”有点类似: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是模式化的一种重复。时光荏苒,生活的方式恒久不变。一般说来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如果环境是适宜的,物种会以不变的基因延续这一物种。因此才有了熊猫这样的活化石。人类在环境相对稳定的的某一时期,只需采集食物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此情况下,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对固定,不变就成了主导力量。
如何看待人类生存的这种状态?如何反思人们这种状态下的知与行?本人认为这与人类的活动性质有关。如果你做的事情只是昨天的重复,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进程就会减慢,会影响到新知识的增加。我们已经知道人们是通过“认知实验”机制来增加行为的新内容和新知识的。如果总是单纯重复地做某一件事,因意外情况获得新认知的概率就会降低,人类知识获得补充的频率也会减小。但在数万年的时光里,人类遇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情况。这里其实涉及到了人类活动的两个模式:递归行为模式与探索与求证行为模式。如采集食物c照顾家庭c娱乐c宗教聚会等,重复的一般性的实践活动,递归行为模式的;发现新食品c发明工具c服饰等活动,创新性质的,则为探索与求证行为模式。
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费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