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默默想到:“行不行,我要试它一试!”他尝试着要砸断树枝,可惜他失败了,除了砸秃了一点树皮,几乎没什么效果。“卉”坐在树下有些沮丧。这时候无意间他发现脚边有一块不规则的石头,有一面很锋利,不小心就会割痛脚掌。平常他特别不喜欢这样的石头,现在却受到启发:“用它砸会如何?”“卉”立刻来了精神,取来石头高举头顶连连砸下。树枝被砸出道道印痕,且越来越深。这时候他轻轻一折,树枝就断掉了,“卉”获得了成功。原来边缘锋利的石头才好用!他非常兴奋,没有去报请专利,而是跑回去告诉了自己的同伴。他的同伴们也按照他的办法砍砸树枝,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天然石块在使用中,很容易崩裂而钝化,到最后砍砸的效果就不那么好了。“卉”就去有意识地打击石头让边刃锋利。在试过多次之后,“卉”也取得了成功。伙伴们都掌握了这些方法,他们再狩猎就容易多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这段虚拟的故事说明了“砍”这一概念的由来,它是对应特定用途而确立的。第一块石器一一一砍砸器的诞生(这应该算是人类比较早期的发明),开创了石器制造的先河,人类最早的制造业从此兴起。虽然“劳动认知一初始文明”能够说明多种因素的相关性所构成的人类早期发展史,但认知到底是怎样与存在相互作用的,还缺少哲学上的概括与总结。本人认为“劳动认知”实际上是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相互作用的具体现象,如果叫“认知实验”更能反映远离大猩猩的人类开创自身文明的本质。
从认知角度上看,通过特定的实践检验特定的设想是“认知实验”的哲学焦点。回归到某一事件上就是:“行不行,我要试它一试!”而用现代科学来表示这它就是控制论所说的“随机控制”。在人类早期,原始人类几乎本能地运用这一机制,在不断实现文明与自然的转换中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因为“认知实验”应该是智力进化到高级阶段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一种精神与物质交互的一种方式。作为自然界存在的第六种能量一一一思想的力量,是更高一级的物质形态的表达。在这一层次,精神可以变为物质,物质也可以变为精神。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人类大脑作为一种特殊活体物质他所具有的属性,它外延的一切特征(文字c语言c智慧等)都与大脑的脑电化学有关。“认知实验”显然是基于大脑内在的所能而发生的。而人类早期很难自我意识到这一点,历史完全是在本能状态下走过来的。在不知不觉中,一个几乎数百万年不变的方式,不但让人类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而且还促使文明的质与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么,人类“认知实验”起始于何时?
虽然人类真正直立行走的证据是始于170万年前,但届时大脑容量不过850立方厘米,比现代人的脑容量小得多。人类学家认为当时原始人可以直立行走是一个转折,但还不具有会思维的可能性。《生命简史》的作者理查德福提在书中表达了他的观点,大意是:人类使用石器的历史不会少于200万年(另一说法是250万年),据已有证据判断,这200万年中有100万年石器的制作是没有任何变化的。对比人类新石器时代之后的数千年的巨变,这段时光显得实在太过漫长。理查德福提解释说,那时人还只能称为猿人,它们不是用脑思考如何打制石器,而是如同鸟儿依靠本能筑巢一样来完成石器制造的。本人看来这种情形更像是机械式的模仿。一个较为聪明的原始(如“卉”)发明了石器并用于砍砸而满足所需,其他的原始人也模仿去做,这种行为就传承下来。后者可能会意识到石头与人的某种联系,并学会使用了这种联系,但不一定真正理解其中缘由并加以发挥,“认知实验”(人与自然在脑突触间的信息交互)的过程还难以发生。原因在于那一时期的大脑还缺少实验性“认知”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