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上的生命之光,它将永远指引人们走向至善和完美。《诗经》中说:看那淇水的河岸弯曲迤逦,绿色的竹林茂盛优美;有文采的君子,就如同用锉刀雕刻过的象牙,用砂石琢磨过的美玉。庄重而严整,威严而亲切。这样的君子,真是令人终生不能忘记呀!君子专心求学,内心谨慎恭敬,仪态严整威严,外表正气凛然,德行高尚美好,尽善尽美,百姓们当然不会忘记他。《诗经》中还曾描述理想的圣王形象,是万古帝君所效仿的楷模,他们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诗经》说:啊!前代的文王、武王,使人不能忘怀啊!前代的君王继承先人的法制与德行,发展先人的遗志,亲近君子,安抚百姓。百姓们丰衣足食,和睦安详。前代君主的德行如此美好,前代君王的功绩如此卓著,后代的百姓怎么会不怀念他们呢!《诗经》中还赞叹说:庄严肃穆的周文王,他的德行高尚美好,人们无限崇敬。周文王顺从天命,谨慎的治理国家;对待长辈谦恭有礼;对待弟兄亲爱友善;对待子孙后代和善而又威严;推行仁爱治理天下,百姓得以生活富足和睦,国泰民安。出现了相互仁爱的盛世景象:做君主的,施行仁政,造福百姓;做臣子的,恪尽职守,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做儿子的,孝顺父母,继承先辈的遗志;做父亲的,既疼爱子女,又要严格要求;与别人做朋友,诚实亲爱。这种景象难道不是我们所应当追求的吗?《诗经》说:黄鸟“缗蛮”的叫着,栖息在幽密的深林里。孔子读到这些诗句的时候,说:“连黄鸟都知道最适合它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吗?”

    做到“止于至善”,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达到尽善尽美之后才可停止,然而,世间的凡夫俗子何时才能做到至善呢?这也许是留给现在人们的一个永久的问号。

    天人合一,日月同辉,养浩然之气

    【子曾经曰过】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孟子公孙丑上》

    【智者感悟】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xìng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yīn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可以说是儒家最基本、最普遍和最一贯的思想。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发端于孟子、大成于宋明理学(道学)的天人相通的思想;二是汉代董仲舒的天人相类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xìng也。知其xìng,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xìng,所以事天也,大意是说,尽量保持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xìng。懂得了人的本xìng,就懂得了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xìng,这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