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人与人之间的单纯xìng质关系,而且还是一种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关系,所以君臣关系得到历代儒学者和统治者重视。儒家在讨论君臣关系时,涉及到君主和臣下的关系如何进行定位、君主和臣子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君主如何对待臣子、臣子如何面对君主、还包括当君臣关系发生矛盾时应该如何解决等方面的阐述。
儒家认为“天下为公”,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都是为了方便百姓而服务的,所以君主和臣子应该是一种分工关系。孔子一生以克己复礼为任,礼是周公创设的制度,至孔子时已经礼崩乐坏。为了恢复旧时礼乐,孔子在君臣对待关系中,强调君使臣,要按照周代礼制的方式;相应地,臣事君,也要忠于自己的职分。
孟子所谓“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万章上》),儒家思想认为一个掌权的君主不可以置天下于不顾而把国家和社会纯粹视为自己私人财产的。这个论点也基本能被多数君王和统治者接受。《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天下是君主的天下,臣子的天下,更是人民的天下,不时某一个人的天下。王夫之就说:“若夫土则天地之固有矣。王者代兴代废,而山川不改其旧,其生百谷以养人,王者亦待养焉,无所待于王者也,而王者固不得而擅之。”(《读通鉴论》)。意思说土地非王者一个人私有,而是为天人所有。这正是“大同社会”之理想,例如明代的樊玉衡就曾上疏万历提醒道:“皇上牵于皇贵妃体貌难处之故,优游隐忍,甘以宗社为戏,不知天下者非我皇上皇贵妃之天下。”中国古代的天下为公的讨论,还回答了设君之道、为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它既论证了人类实行君主制度的必然xìng与合理xìng,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一般来说,历代统治者不仅不排斥这些思想,还往往自觉地去运用它、利用它来调节政治或变革政治事务。
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要求是:“天生民而立之君,以利之也。”和“保民而王”。万民立下君主是为了更有利于人民和维护政治秩序。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左文公十三年传》中说:“苟利于民,孤(邾文公自称)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在其中)焉。”意思是说,上天之所以为民立君主,是为了让人民更好的生活。《尚书仲虺之诰》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yù,无主乃乱”。也就是说,人民天生是有其意志和yù望的,那么,不同人在自己意志和yù望下的行为就产生了相互关系中的矛盾和秩序问题,所以,如果没有君主出现那就会使社会混乱。君主的职责是节强扶弱,任贤除jiān,尚义兴利,安民怀远,保疆卫土。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等思想。
孟子认为,君臣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同的社会分工,因此,他把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分工来看待,指出君臣之间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承认对方的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赋予君臣之间以一种崭新的政治关系。在儒家看来,君主只是依据天道扮演的一个职务xìng的政治角色,臣子是辅助君王完成利民惠民职责的,君主和臣下是一种分工关系。君主必须本分地遵守法则下的秩序和规则,遵守为君之道,而不可肆意妄为,否则,他将面临批评和反对,处于被动的困境。臣子必须以礼来忠君,维护君主的威严,完成君主jiāo给的任务。在君臣关系人格平等的框架下,按照不同的社会分工,为君为臣者都要履行好自己的所系职责,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端正自己的品行。孟子站在儒家lún理政治立场上,把君主的行为和臣子责任建立在个人道德的修养与提高上,并以此来实现国顺民富!黄宗羲认为,天下之大,事务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