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将自己的军阶和职衔再往上动一动的最后机会,而另一些人打完这一战就可利用领着足够的官身和身价,去享受优裕的下半生。

    南路遭遇抵抗少,同时也离得远,北路最近,战况也最激烈,在种种可能独力打败吐蕃,征服青海的荣耀与功勋面前,让人不免变得侥幸起来。

    “既然吐蕃人试图阻止我们,那就全力已付碾压过去好了。。”

    到了他这个层次,考虑的已经不仅仅是如何打胜战的问题,还要考虑到庙堂之算。

    一旦吐蕃挺过了这个夏天的虚弱期,还没去的足够的突破,带到秋高马肥之后的吐蕃人,活动能力将大大加强,就很容易将这场大进军变成长期的拉锯,然后严酷的高原寒冬,将大大削弱这些来自低地士兵的战斗力,情况将更加不利。高原特有的大雪和烈风可能造成山口和道路的闭塞,没有足够的遮蔽和过冬储备,这么多人吗继续留在高地上将会变成一场大灾难。

    如果留下少量驻军和藩部,而退回低地的话,这样河西大战,无数将士舍身忘死,辛苦夺来压倒吐蕃的战略优势,又将被缩水不少。那些在大军威势下降服的藩部,不知道优惠牲畜什么样的变数和异心。

    如果这样的话,好容易被连场大胜压制下去,朝中见好就收,不要穷兵黩武,无谓空耗国孥,劳役民力的呼声恐怕将大有市场,文臣们会迫不及待的跑出来,攫取主持与吐蕃和谈的这个荣誉和声望。哪怕为了轰轰烈烈的虚名放弃一些看起来并不牢靠的实质利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在国难危亡面前在国家大义和义理的名分下,或许可以和衷共济上下一心,但是作为军人和文臣们的诉求和立场,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一个国家虽然庞大,但是能够运用的资源就是那么多,这边多一点,那边就自然少了一些。

    。。。。。。。。。。。。。

    大非川,以伏远城为中心的城寨都被尽可能的抢攻加固,不分男女老幼只要能走的动的,都资源或者不自愿的拿起武器,进驻一个个柱堡碉楼之内,

    与其他地方的青海部不同,作为吐谷浑王国曾经的发源地和统治核心,为了彻底消灭吐谷浑王室存在的痕迹和所谓气数之类的理由,吐蕃人先后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残酷的烧掠和清洗,最后剩下的遗民,大都被充为奴役,再从其他地方迁移来领民和别部,以取代就有的土著,可以说现在活动在大非川一带的部落,与吐蕃政权的关系最为密切和厉害相关。吐蕃经营青海的重心和首府,也主要集中在这里

    大批过于瘦弱的牛羊被宰杀掉,丢进水源里,任其腐烂。

    为了不被吐谷浑的后人,残酷的杀戮和报复,为了不至于像那些抵抗过唐人的青海部一样被举族掳卖为奴,然后凄惨的死在异乡,所有能够找到的人都被发动武装起来。在日复一日输灌的决死气概和心情中,等待最后决定命运的时刻。

    。。。。。。。。。。。。。。。。。。。。。。。。。

    蛮头城,新返修建造起来的佛寺,迎来他的开光典,这是一座按照汉地风格重新翻建的寺院,也昭示着唐人的统治重新回到了青海南部。

    建成后,随军的净土宗和法相宗的僧人驻留,以弘扬教化和信仰,与低地的寺院不同,这个还有成建制的僧兵,组要由嵩山少林寺派来的武僧组成,自从清理佛们之后,嵩山少林寺的本山,已经解散了大部分的僧兵编制,不过这些武僧并没有被还俗,而是被编入军中,分配到边疆各地去,一边战斗一边传播佛法,同时也扮演一些类似后市随军神父,超度战亡和接受告诫之类的职能。

    由于位于佛法西渐的道路上,土谷浑故地受到佛法的影响很深,数十名大小和尚,几百名藩部头领,还有成千上万大军围观下的典礼,到也颇有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