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风雨录
(又名:东乡演义)
引子
满江红·巴山魂
千百年前,沙和土,满城旧郭。迷醉处,杨柳互遮,元稹楼阁。凤凰山上映山红,州河蓬里做钓翁。现而今、秋风满萧瑟,叹奈何!
君安在?一捧骨!甲申变,朱子恨。念山河依在,国之不国。誓曰提枪纵马处,一旅直入捣黄龙!再归来、凭栏有月楼,朝天吼!
第一回放牧玉真山官道遭变故
话说天下山水出四川,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这一说法。举目望眼,但见奇峰插天,丘峦叠嶂,沃土厚野,百江萦绕,可谓是江汉炳灵,世载万物也。
但是,在川陕交界处,一条沉睡的巨龙卧躺在两省边,被许多人给遗忘了。
这条巨龙就是巍峨连绵的大巴山!
巴山蜀水,这钟灵毓秀的大巴山屏川、陕两省,扼汉水下游和长江中游,起起伏伏绵延数百公里,在过去的军事战争中,无疑为兵家必争之地。其东部,今湖北竹山、房县一带,曾经是秦楚相斗,汉魏争夺之地。明、清两代是流民避难、生息之所,起义军的场地,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及白莲教义军曾长期在此地与官军周旋角逐,留下了一批批荡气回肠的动人故事……
长达多年的大小金川之役,终于于公元一七七六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平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虽然远在川西北,然而战火的余波却殃及川东一带,加上各地不断的起义和自然灾害,许多的房屋、旱地、梯田、道路等纷纷被毁,黎民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抬眼看:万物将息,一片萧条之色……
然而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盘古开天只是神话,伟大的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眼前新凿的这条铺满青石的山路,自公元一七八五年春季开建,到公元一七九零年秋季竣工,耗时仅四年零七个月,其西北连保宁府巴州,东南接夔州府云阳县,长达五百八十余里,连绵不绝,一眼望不到边。
据对达州风貌的记载:“直隶达州,土地肥美,民俗俭勤竞尚气节,夏秋多瘴雪不到地。”因此,致休在老家亭子铺的原工部侍郎曹卓(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这号人物,也是为小说需要,虚构人物,当然他所说的话也是我仿古人言,本人文言文水平有限,还望海涵!)曾言:巴云两地,近六七百里之距,且山高石坚,树密棘长,又虫蟒蟊匪出没骚扰,加之涝雨不断,故瘴气不绝,若两地合龙,非十年之功不可矣!
就是这样艰巨的一项工程,且歌且赞的巴山儿女楞是将残败的布满乱石杂草的羊肠小路重新变成连接川陕茶马古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老的来龙场,始建于明中期。又传说唐末年间战乱频繁,兵匪横行,常扰乡民,于是雷公发怒,从天上扔下一块巨石,砸死不少恶人。当地百姓感谢雷公,因此此地又叫雷公场或是巨石场。此场位于金山、南山、高坪三场交界处,一条似玉带的叫做“碑牌河”的小溪流将三地缠绕在一起,养育着万千乡民。南来北往,少长咸集,是达州通往巴州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远离县治中心,官府伸手不及,民间称之为“三不管”地界。驿路上,车马川流不息。于是,巨石场这个水陆码头,时有是非,甚至于殴伤人命也屡不鲜见。在金山场通往新乡场的路上,至今仍留有明朝崇祯末年乡民所刻“气死莫告状”的石碑一座。
清初期康熙年间,时有忠厚长者,不忍乡人相残而四邻不安,自筹银资于场街的水码头旁石崖上,浮刻笑和尚石像一幅,另在佛像两边上书一对联“笑和尚大笑小人,破扇子怒扇是非”,只见:笑和尚浮卧于石林,笑眼于世情,似弥勒一般大度加上一点盐巴,走到“茶店子”,烤热一个馍馍,嚼一块苕蚂蚁,弄一碗盐水,这就是路上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