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5/6)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扩大国子监的粮捐名额”、以及“百官与众藩王的俸米折银”!

    这三项征粮策略固然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量粮食,但也损害了朝野各方的利益,户部官员皆是不敢答应,然后就有了“赵俊臣惊怒之后昏倒于户部衙门”的戏码。

    最终,还是德庆皇帝眼看到别无他策之后,才强行逼迫户部衙门采用了赵俊臣的“筹粮三策”。

    到了今天的早朝之上,筹粮三策就应该是初见成效了,第一批粮食也应该运往前线了。

    德庆皇帝把太子朱和堉任命为全权钦差之后,很快就转移了注意力,把目光转向了两位户部侍郎——洪正朔与马森。

    “洪爱卿、马爱卿......户部的筹粮事宜进行得如何了?能征到多少粮食运往前线?”德庆皇帝询问之际的语气很是客气,但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味道。

    洪正朔连忙是出列答道:“启禀陛下,户部经过这两天的连夜统算之后,认为陕甘三边的今年秋税征粮原本应该有一百一十万石左右,但因为天灾与战事的缘故,各地皆有欠收与损失,陛下也赦免许多地方的钱粮,实收只有不足四十万石,户部已是下达了公文,让陕甘各地官府征到秋粮之后就直接送往花马池营,不必进入国库!只不过,陕甘三边距离遥远,公文传达也需要时间,等到各地秋粮送到花马池营就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只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德庆皇帝点头道:“这也是无可奈何的时候,但朝廷收复河套之后,还会有建城、屯田、驻兵等等事宜,这批粮草送过去也能应急。”

    “陛下圣明!”连忙恭维了一句之后,洪正朔又说道:“此外,户部与国子监也一同发了公文,表示国子监今年将会扩招,有两百个‘捐监’名额,各地商绅只需要捐粮五百石就可以安排一名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京城以外的地方还没有得到回应,但京城之中已经有十一位商绅表示愿意捐粮,总共征到了五千五百石粮食,今后两天时间之内就能收入国库、送往前线。”

    听到这一番话,德庆皇帝眉头一皱,只觉得这批捐粮数目太少。

    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朝廷已经连续好几年向民间开放“捐监”名额了,只不过今年的“捐监”名额特别多罢了。

    所以,民间有能力、有需求“捐监”的商绅,已是少之又少了,京城境内尤其是被透支了潜力,能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收到这般多的捐粮就已经很不错了,剩余的“捐监”名额也只能期待京城以外的各地商绅了。

    见德庆皇帝有些不高兴,洪正朔连忙又说道:“不过,户部经过统算之后,把藩王与百官的今后三个月俸米尽数折成俸银的话,就再次多出了六十五万石余粮,这批粮食存在各地粮库,很快就可以运往前线......”

    听到洪正朔的这一番话,太和殿内所有官员都是表情不快。

    这些年来,民间粮价越来越高,把俸米折成俸银之后,百官们得到俸银之后往往是只能买到一半数量的粮食,这种筹粮手段让百官们皆是损了利益,自然是没人高兴,但也无人敢大声反对。

    另一边,德庆皇帝听到粮食数量之后,既是高兴也是心疼。

    这批粮食高达六十五万石,自然是可以解决前线战事的燃眉之急,但百官利益受损之后,也需要德庆皇帝想出办法安抚一二。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的俸米折银之后,户部就必须要拿出相同价值的银子作为俸银发放给藩王与百官,按市价折算的话就是一百九十五万两银子!

    但今年的各地秋税进入国库之前,户部也同样缺银子,这笔银子就需要暂时从德庆皇帝的私帑这边周转借用了,德庆皇帝自然是有些担心与心疼,害怕国库会拖欠自己的借银。

    “公是公、私是私,朝廷的国库与朕的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