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们道家也有相关的学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及周身穴位理论,最早可追溯到华夏上古炎黄时代,《黄帝内经》记载:
“雷公问於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穀入於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c处百病c调虚实,不可不通。”
然后到汉朝时期,道教兴起,形成了完善的理论,最后又被中医借鉴,成为它的基础理论。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c任c冲c带c阴跷c阳跷c阴维c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c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道教认为人体与自然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自身的修养可以天人感应,最后天人合一,羽化飞升。
这个修养修炼的途径就是周身经络以及穴位,也就是能量循环系统。
人体的病状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经道,得到缓解并最终根除,而人想要登仙,需要开启人体的密藏,也要刺激经脉穴位,打通人体玄关。
而且也有人体有三大重要又神秘的穴位,也是能量枢纽,即上c中c下三丹田。
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
《东医宝鉴》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上丹田在两眉之间,又叫紫府,中丹田在谭中穴,也就是两乳之间,下丹田在脐下三寸之地,又叫气海。
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之说,但在唐代传进西藏的密宗,却有另外关于气脉的理论,就是三脉七轮。
在医学的观点上来说,气脉就是气脉,但在练气功及瑜伽术者的眼中,气脉的问题非常重大。
他们认为奇经八脉不够精细完整,三脉七轮才是正确的说法。
至于我们的道家,又认为三脉七轮无啥稀奇,奇经八脉才正确。大家争来吵去,也有千多年的时光了。
但是这两个教派,在华夏都有很深刻的影响,而且影响了几千年,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他们都有相似的能量循环系统,而且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并经久不衰。
张小龙认为它们有合理的部分,值得他仔细思考借鉴。
他想到,不管是密宗的七轮,还是道家的丹田,它们都是能量枢纽,而且有高度相似的部分。
比如眉心轮与上丹田,心轮与中丹田,海底轮与下丹田。
这就是他的突破口,他首先选择的是下丹田的位置,这个位置不管是在佛教,还是在道家,都是生命之本,可以说是后天生命之基。
张小龙默默运用黑洞观想法,集中注意力,做到意守丹田,但是他感受半天,不知道丹田在哪里。
虽然说下丹田在脐下三寸处,但是一闭上眼睛就完全感觉不到,听说要做到意守丹田,起码是那种长年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