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如此招待何如?”

    白面儒生一拍巴掌:“如此足矣,正合我意。”

    二人便落座,开始煮茶,热烈的谈论起儒、道、佛方面的各种学识,虽然只是两个人,声音却直冲云霄,气氛融融。

    后来,有朋友知道了这一天的事,笑问谢文士为何厚此薄彼,对早上的人冷淡敷衍,对下午的人却热烈似火。

    谢文士回答说:“只因早上之人,观其行为习惯便知是执拗、不开通之人,与这样的人多有言语是不明智的,因为他定然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最后只会弄得个给自己找不自在的下场;而下午的人机敏活泼,可知是xìng情开通之人,与之谈论则可以互相印证所学,即使相互指摘亦不会有伤和气,正是适合与之辩论的人选。如此,于不同的人我才会有不同的做法。”

    听完谢文士的解释,朋友方才恍然,亦觉有理。

    第17章 辑四 jiāo友与读书(4)

    一个xìng情固执、不知变通的人,和其谈论事情的时候会非常得累,因为他心中一旦有了观点,不论是对是错,都会坚持而不会改动。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道理越辩越明,若是与固持己见而不肯变通的人辩论,则完全达不到讨论的目的,将精力放在这上面就是浪费时间。

    只有xìng情活泼、开通、能够接受别人意见的人,才是合适的商量事情的对象。在与之探讨的过程中,能够互相补充、互相指正,最终能够共同进步,讨论出来的结果也一定是较为让人满意的,好处自不用说。

    第十四节 求学不可有止心,穷理需要有真见

    老祖宗说话

    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江流河川学习大海的奔流不息,最后能够汇入大海,因此,求学的人也应该在求学的道路上永不止息;田中的杂草并非稻苗,但是却长得很像稻苗,因此研究事理的人要有明辨是非的真知灼见。

    过来人的故事

    明朝医yào学者李时珍,以恢弘巨著《本草纲目》闻名于世,他的巨大成就的取得,源于他在医yào学问上永不止息的求索精神。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yào世家,父亲李言闻便是一位名医。耳濡目染之下,李时珍从小便对医学这门学问兴趣十足。

    李时珍二十岁之时,遇到了好几例因为古医书记载错误而导致的悲剧。有一次,李时珍正在自家yào铺诊病,忽见一大群人拉着一个郎中进来要求评理,为首之人指责郎中“庸医害人”,而郎中则辩解说所开yào方没错。李时珍在检查过人们带来的yào渣后,发现是yào铺开yào时将虎掌和漏篮子混淆了,而这也是古医书《日华本草》中的错误。又一次,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味名叫防葵的yào,结果病人吃后却死了;另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黄精的补yào,也导致出了人命。这都是古医书上把防葵和狼dú、黄精和钩吻混淆所致。

    对此,李时珍便思索了:世间yào草何止千万,而其中难免有很多长得相似但是xìng理却完全不同的品种,若是仍然按照古医书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记载来做,必然会在治病过程中出现问题,而既然要在此道上明辨是非,求得真知灼见,便不如重新编订一部完备的本草书目。

    李时珍将他的想法告诉了父亲。李言闻并没有直接说支持还是反对,而是淡然地说:“你有修订本草之心是不错,不过这其中涉及到的学问浩如烟海,你做好钻研不息的准备了吗?”

    李时珍自然点头说:“既以此道为目标,任它如山似海,终会为我所畅游。”

    李言闻赞许道:“嗯,有毅力便能无所畏惧。不过,此项工作十分庞大,而关于本草的书籍亦有无数,你所读还远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