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袁崇焕入关之后,几乎没有和金兵见过一仗,行军路线也是绕着金兵远远的。这就让很多朝中大臣与百姓纳闷,莫不是袁崇焕故意放纵金军前往北京城,要活捉崇祯皇帝?
第三,金兵入关之后,与所谓的义师可一点沾不上边。金兵可是靠抢劫发家的,在北京城郊区一走一过,不知烧毁了多少田园,抢走了多少粮食与珍宝。城中不少皇亲贵胄、王公大臣的别墅、田产都在京城郊外。金兵这一折腾,朝中不少大臣的心都疼得滴血。
这些人自然不敢找皇太极索要东西,但在袁崇焕的身上撒气,还是绰绰有余的。
弹劾袁崇焕的奏章如雪片般涌向崇祯皇帝的龙书案。正所谓积毁销骨,众口铄金,太多的人指责袁崇焕,这让朱由检也不得不开始动摇,他决定铲除袁崇焕。(就是放在当今社会,网络暴力也能让人跳楼,跳河,精神错乱。)
朱由检是个极其刚愎自用的人,一旦决定的事情,九条牛都拉不回来。
无论袁崇焕如何分辩,朱由检一概不听。朱由检命内廷武士将袁崇焕的头盔打掉,扒下衣袍,五花大绑给捆了起来。
内阁大学士成基命,户部尚书毕自严一见吓着了:“陛下,金军虽然退却,但并未远离。如果将袁崇焕捉拿下狱,谁人领兵拒敌?”
朱由检把眼一瞪:“没有了袁崇焕,我天朝便无人了吗?朕觉得满桂就可以统领蓟辽人马,抵御金兵。”
满桂终于等到了朱由检的这句话。故此,他陷害袁崇焕的事情也有了结果。可是满桂也没有长前后眼,就在他接替袁崇焕兵权不到一个月,他就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曾经有人夸赞崇祯这次捉拿袁崇焕的行为英明神武,智计高绝。还有人一再抹杀袁崇焕当初在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中的贡献,否定袁崇焕的才智。还有人认为明史修订,篡改了很多历史,夸大了袁崇焕的能力。
也许他们说得都是对的,但有一点谁也不能否认,袁崇焕之后,再无人能与金国(也就是将来的大清帝国)抗衡,即便是孙承宗。
袁崇焕下了大狱,曾经支持袁崇焕的内阁大学士钱龙锡也一并下了大狱。
没有了袁崇焕,满桂的腰板算是站直了。接下来,他奉皇命去接收袁崇焕手下的人马。
等到满桂与黑云龙、麻云登等人来到广渠门附近,傻了。这里哪还有一兵一卒的影子,一打听,祖大寿在袁崇焕下狱的第二天,便带着数千关宁铁骑走了。
袁崇焕此番下狱,祖大寿又恨又怕。
恨:这狗皇帝瞎了眼,袁崇焕在北京城外浴血奋战,身先士卒,却落了一个入狱问罪的下场。
怕:自己是袁崇焕的嫡系,将来跟着满桂,指不定什么时候横死疆场,也许死得比想象中还要可怕。
祖大寿含着眼泪将军队带回山海关。祖大寿不仅将北京城外的关宁铁骑带走了,连同三河、遵化一线驻守的关宁铁骑一并带回来山海关。
祖大寿走了,关宁铁骑也走了。满桂傻了。他急忙进城,要将祖大寿不辞而别的消息禀奏给崇祯皇帝。
实际上,新任兵部尚书梁廷栋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告诉他的是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
余大成作为兵部职方司郎中,主要就是联系协调城内、城外守城军兵的军需和伤亡情况。祖大寿刚刚拔营起寨,余大成就看到了。阻拦那是阻拦不了的,他将此事报于了兵部尚书梁廷栋。
最近梁廷栋实在累得够呛,凡是坐到兵部尚书的人,一般年龄都不小了。为了抵御金兵,梁廷栋终日在城头协助守城,骨头好悬没有散架。现在金兵终于退了,虽然没有完全退出关外,但不在京城城墙根儿底下晃悠,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余大成将祖大寿私自带兵离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