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大明历洪武十一年,春,太祖皇帝朱元璋改都应天府,以为京师。作为都城,应天府得天独厚,物华天宝,又是新朝方立,兴农之治正兴,是以百业回生,繁华更胜以往。“治隆唐宋”之辞,自不是虚言以之。
此时正值晌午,清空万里,市街之上擦肩接踵,好不热闹。
皇城之外,正阳大街上有一酒楼,乃是京师吃酒会友的好去处,也是外来客商来京师常住之所,名曰:福来。近来一看,门口四根大红柱子,临门两根柱子,漆着“只有家酿三碗水,客且吃来;若无天生一皮囊,君必醉去”。
尚未进得门内,便听得里面食客侃侃而谈,或说家常,或说在外游历;既然是在京师,也绝少不了谈国论政之士。
店小二哥刚刚给里面一桌客人添了酒菜,桌上一大汉一只手随意的敲着桌面打着无名的节奏,一手把转着手里的酒杯,满面红光,道:“听说前日来,胡丞相在他家的老宅子里,一口不知多少年不曾出水的枯井,突然开始出水了,宅内人了些出来一尝,没想到是甜酒味儿!真是奇哉!”旁边一人立马接话道:“何止奇哉怪哉,站在胡丞相老宅外边,硬是能闻见酒香,好多人都说这是我大明的祥瑞之兆啊!”另一人似是喝多了些,舌头有些木了一般,眼睛似也睁将不开,道:“世间哪有什么祥瑞,糊涂!咱得个好皇上,自是处处吉祥,若不得,哼哼——”说着,又自饮了满杯,晃晃悠悠的站了起来,往店外走去,口中还唱着小曲儿。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辩什么真共假?”
待曲儿声到了店外,店内哄堂大笑起来,方才同桌的那位大汉拍着桌子,笑道:“这梁柱子才是个糊涂蛋,大明国力日盛,咱日子过的也是红火,这又出了祥瑞,唱个什么曲儿不好?哈哈!”说着,这人一回身,拍了后面一独客,嚷道:“小兄弟,你说我说的可对?”只见这人约莫有二十七八岁,剑眉颇浓,眸似星辰闪烁几欲说话一般;一身青衫便装,腰间一条玉带,出身自是不凡。
年轻人自是不答,只是对大汉“哈哈”一笑,取了桌上的酒壶,给大汉斟了满满一杯,大汉道了声谢一饮而尽。年轻人一拱手,道:“太平盛世之下,祥瑞既出,便是好上加好,可也当有忧患之心,兄台与适才那位都是有心之人,小弟年纪尚浅,于天下之事,实在捉摸不透。告辞了。”说罢,将身旁的一卷包袱提了起来,又取了桌上的宝剑,拱手而出。
那大汉似是没注意那年轻人配有剑器,挥挥手对周围笑道:“原来是个行江湖的小犊子,当然琢磨不透这天下之事了!哈哈,来来来,喝酒喝酒!”
却说那年轻人,取了随身之物,便自朝外城走去。行至一间位置偏僻,冷清不少的客栈,便投了宿,住了下来。店家将他领到住处,便吩咐小二准备些酒水小菜,年轻人道了谢,道:“店家,酒菜不必了,我赶路累了,想早点歇息,若无要事,还烦请不要来叩门了,我要是有什么需要的,会出来知会你的。”
待店家唯唯诺诺,退了开去,年轻人将随便所带之物放倒桌上,脸上突然没了笑意,眉头紧锁,双手抱于胸前,想了一会,长叹一声,道:“父亲啊父亲,你既然已是那般的晚年下场,又何苦再让我来趟这浑水?醴泉之兆已出,只是不知,刀光剑影又在何日。”
言罢,年轻人长唉一声,晃晃脑袋,一副不甘不愿的样子,走到榻前,自顾自倒了下去,却未发出什么声音。只听他又自语道:“你说胡丞相是位好官,社稷重臣,天下虽安,可外患仍存,若此时自生内患,恐国不久矣;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