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大宇宙,有一个文明国叫乌有国,她在生命的过程有一个国王,希望自己卸任之后,有一个能成气候的儿子,他能做到德才兼备,被推选为新国王,为继续国效力。这件事其实他考虑的很久了,国王对政治是热衷的,对国家和人民是忠诚的,是尽职尽责的。他治理有方,道德有方,天下国家民风淳朴,经济发展,人人礼让,个个心目中有国有家,可以说,他在任期无愧于他的国家和人民。
尽管如此,他觉得自己在治理中还存在许多遗憾,想一一弥补,但是他毕竟老了,精力实在不足了,身体的衰老,行动迟缓,不仅是满头白发,而且血气衰弱,精神旺盛的连续性很不够。这是自然的法则,是天命所在,他懂得人只能顺应自然。国王并不奢望自己万寿无疆,他知道生命是天地给的,一个人来的时候要遵命,去的时候也必须遵命,不能因为自己爱国,爱人民就想赖着不老,赖着不死,没有必要因为人民十分拥戴,就给天地写申请,以延年益寿。这一点,国王看得很开,想的很通,做的很表率。他与一般人有所不同的是他把教育看得很重。他认为教育是积极的,无论对人的灵魂的塑造,还是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不论对个性的规范,还是对人格的完善,都是有意义的。
国王有九个儿子,四个丫头,动用一流的教育家专门对他的孩子传道受业解惑。这13个孩子有专门的学堂,环境优雅,宁静致远,书声琅琅,琴棋书画,文韬武略,都是必修课程。国王是一个很规范的君主,在他的思想中极具儒家的中庸之道,他喜欢对称,喜欢圆满,喜欢平衡,对视觉美也很在意。
一日,他去了学堂,发现13个孩子在课桌上坐着读书,坐的很不对称,他试图使他们坐的对称一点,前后左右调换位置,可是不论如何排列,都是不对称的。于是,国王想到:“单数是不对称的,在他们13个中,必须抽出一个,才能达到对称。抽出其中的一个,做另作安排。这样一来,问题又来了,孩子们都愿意群居,在一起热热闹闹,很开心的,到底抽谁呢?对于这个问题决不能有私心。那么,方法只有一个,不是抽老大,则是抽老小,而老大又不能抽,因为他是最早进学堂的,只能抽老小了,一下子轮到第九个孩子了。为什么不抽第13个呢?因为女孩子是4个,双数是对称的。”国王有了主意, 并将自己的这一逻辑告诉给他的孩子们,还有老师,以及相关的大臣。
话说第九个孩子名字叫适宜,从第一学堂抽出来,被安排在第二学堂。第一学堂仅仅是国王的12个孩子,第二学堂是大臣的孩子,这是一个近百人的大学堂。国王的孩子们除了上课听讲,其余时间一般都在宫中。国王对孩子的期待很高,为他们的成才付出了心血。他把12个孩子管的很严,除了听课时间,在他公务之外,他总要关注孩子们的很多言行细节,做事风格,待人方式。他希望他们合规合矩,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非礼勿问,非礼勿闻,非礼勿想,按照圣人的要求去要求他们。孩子们个个敬畏父王,爱戴父王,同时感恩父王,对父王的教导言听计从,稍有差错,一个个面壁自省,画地为牢,国法严,家法更严。
然而,大凡教育,人才的塑造有一定的轨迹可寻,对教育者过于严格,条条框框,孩子们的观念就会被置换,心理学把这一做法叫做价值条件化。因此,孩子的自我感受,自我理解,自我发挥,自我兴趣缩小了,被置换了,被权威的条条框框代替了,满脑子的是别人的东西,无形中操控自己言行举止的也是别人的东西。久而久之,这些观念在孩子们的脑子里被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心智模式。成功是心智模式,失败也是心智模式;一个人,畏畏缩缩是因为心智模式,正气凛然也是因为心智模式;传统是心智模式,创新也是心智模式;勇敢是心智模式,懦弱还是心智模式。如此等等。一个人受制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