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明成周(今洛阳一带)已有种植。《春秋·庄公七年》:“秋,大水。无麦、苗。“说明鲁国也有种植。《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则晋国也种麦。《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以是否能够辨认菽和麦作为有无智慧的标准,说明麦的种植已较为广泛,是常见之物。但直到战国时,《吕氏春秋·月令》中云:“孟夏之月,......农乃收麦升献,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对麦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由此可知麦仍只是贵族阶层的食物。

    “蘸,即菰,是水生植物的果实,又称雕胡,今天称为茭白。《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天子朔月太牢当六簋,黍、稷、稻、粱、麦、煎各一簋。““天子用来祭祀天地,说明用煎米做的饭是当时的美食之一。否则是不会用于祭祀的。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八云:““茭草吐穗,开小黄花,实结茎端,细子相胶,大如指,色黑。剥出,煨熟食之,味亦香美,谓之茭粑,即菰米也。““直到汉代,仍有人喜食之,《西京杂记·卷五》:““会稽人顾翱,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雕胡饭,常帅子女躬自采撷。还家,导水凿川,自种供养,每有赢储。““

    秫,即我们前面讲到的黍中较粘的一种,主要用来酿酒。

    稻是水生植物,主要产于南方。前不久在湖北发现了距今一一万二三千年的人工栽培的水稻,说明水稻在中国很早就开始人工栽培,学者们因此认为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地。而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碳化的籼稻粒,经鉴定是人工栽培的。商代甲骨文中是否有稻字,学者争论不休。但是,到西周中后期,中原地区肯定已经栽培了。《诗经-唐风·鸨羽》有:““王事靡盛,不能艺稻粱““的诗句,而《豳风·七月》、《小雅·甫田》、《周颂·丰年》等诗篇也都谈到了稻。可见,当时稻与黍、稷、粱一样在中原“

    已经成为广泛种植的作物了。《左传·昭公十八年》:“六月,鄙人藉稻“的记载,说明春秋时期山东地区已有种植。《战国策·周策》:“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东周患之“,则证明战国时河南已有水稻的种植。不过,稻在当时仍是较为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中宰我问三年之丧于孔子,“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将食稻与衣锦对称,锦为贵族的衣着,则稻亦必为贵族的食物是毋庸置疑的。

    麻,即麻子。麻子又称为赓、苴、西某,含油,可以之为饭。麻很早就在中原广泛种植,《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穆,禾麻菽麦“,将麻与黍、稷、菽、麦相提并论,可见是很重要的农作物。其皮可沤麻织布,而其子可食。《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臬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蛰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之。“可见麻子是贫苦人的食物。

    豆,是战国以后的称呼,此前叫菽。豆的种植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成书于西周中后期的《诗经·大雅·生民》记载周的祖先后稷“艺之荏菽,荏菽旆旆“,是有关豆类最早的记载。但是,豆的种植,肯定要早于此。《礼记·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也!‘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为孝。“‘《战国策·韩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啜菽饮水“、“豆饭藿羹“是贫民的曰常食物。称,《说文·禾部》:“稻,徐也。“即称是稻的别名。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人们最重要的主食为粟、麦、稻、麻、豆五种。

    摘自网络,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搜搜具体的。松语文学Www.16sy.coM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