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第十三篇择材
夫师之行也,有好斗而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名曰突阵之土;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徒,名曰搴旗之士;骑shè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shè必中,中必死者,聚为一徒,名曰飞驰之士;有善发强弩,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名曰摧锋之士。此六军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第十四篇智用
夫为将之道,必顺天、因时、依人以立胜也。故天作时不作而人作,是谓逆时;时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谓逆天;天作时作而人不作,是谓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时,亦不逆人也。
第十五篇不陈
古之善理者不师,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昔者,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可谓善理者不师也。若舜修典刑,咎繇作士师,人不干令,刑无可施,可谓善师者不陈。若禹伐有苗,舜舞干羽而苗民格,可谓善陈者不战。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若楚昭遭祸,奔秦求救,卒能返回,可谓善败者不亡矣。
第十六篇将诫
书曰:“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人力。”故行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严赏罚之科,总文武之道,cāo刚柔之术,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静如潜鱼,动如奔獭,丧其所连,折其所强,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进如山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惧者悦之。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者,获财者与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众以轻敌,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生计而后动,知胜而始战,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合刃接而人乐死矣。
第十七篇戒备
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息,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曰:“豫备元虞,古之善政。”又曰:“尚有dú,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第十八篇习练
夫军无练习,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故人积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千人,千人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第十九篇军蠹
夫三军之行,有探候不审,烽火失度;后期犯令,不应时机,阻敌师徒,乍前乍后,不合金鼓;上不恤下,削敛无度;营私徇己,不恤饥寒;非言妖辞,妄陈祸福,无事渲杂,惊惑将吏;勇不受制,专而陵上;侵竭府库,擅给其财。此九者,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第二十篇腹心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手足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dú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沈申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第二十一篇谨候
夫败军丧师,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故师出以律,失律则凶。律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