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马让到办公室来,接触最多的是种植结构调整。

    在广大的农村,随着打工潮的涌起,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到外面去了,不少土地因此被撂荒。更多的做法是,出门之前,把土地承包给别人耕种,只象征性收点粮食。耕种土地的人,代为缴公粮,缴了公粮之后,剩余的粮食归自己所有,而小麦之外种植的一些经济作物,如棉花,花生,芝麻,黄豆,玉米,绿豆等,收益则完全是自己的,这也正是愿意种别人土地的重要原因。出门在外的人,虽然辛苦,挣钱不容易,但多多少少,总要比在家里强多了。农村对他们来说,越来越没有了吸引力。在家里,辛苦一年,所得无几,要想盖房,给儿子说媳妇,看得起病,过上好一点的日子,指望庄稼可是不行的。

    很多年来,棉花一直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大家手里的那点零花钱,家里的吃穿用度,主要就靠它了。然而近几年来,国家对棉花不怎么收购了,县城轰轰烈烈的棉纺厂说倒闭就倒闭了。棉花一不收购,大家也就不再种,不再种,也就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种植结构调整,成了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一些传统的种植模式被打破,一些在外地被证明可以增加收入,发家致富的作物,被引了进来。在这方面,各级政府部门要走在前面,大力引导,积极扶持,广泛宣传,示范带动。官员们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农民显得落后,短视,闭塞,疲沓,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要做到目光敏锐,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引导农民致富。

    双阳镇引进了双孢蘑菇。聘请了县里的专家,住在镇里全程指导。干部们每几人合包一个蘑菇棚,不用每日到镇政府签到,而是吃住在村里,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种植结构调整,也冲洗着马让的头脑,镇里种植双孢蘑菇不久,马让就试写了一则新闻,投给了地区日报。没想到几日后就发表了出来。可见上面对结构调整也是多么重视。

    到了年底,蘑菇产了出来,然而数量不多,形不成规模,吸引不了外面的大批发商。当地老百姓以前没有吃过这玩意,现在也不准备买一点回去尝尝鲜。这东西价格还贵。蘑菇一时销不出去,库存和保鲜也就成了问题,可惜这些好不容易生长出的稀罕物,本来产量就不高,如今又坏了不少。有一个小伙子,就挑了一担蘑菇来找夏书记。夏书记让挑到机关灶上去。小伙子拿到钱,心里高兴,正想着趁热打铁,再挑一担来。抓后勤的黄秘书却说:“往后不要再来了啊,蘑菇不能当饭吃,干部们尝一尝,也就是了。”小伙子说:“是你们让种蘑菇,蘑菇长出来了,你们又不管了!你们都不要,又有谁要!”黄秘书说:“谁说不管了,我们不是正在想办法联系商户吗,商户来了,你那点东西,还不够收呢。”小伙子说:“商户什么时能来?不要来的时候,蘑菇都烂完了。”黄秘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放心吧,不会让你烂完的,走吧走吧,一副乌鸦嘴!”

    到了第二年秋天,镇里又开始搞大棚蔬菜,也即反季节蔬菜。书记讲话说,山东寿光及邻县新野都靠种大棚蔬菜,让老百姓致了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种植大棚蔬菜也是很有前途的。说到做到,便在公路边的一块大田里,给每位干部都划了一块地。这一次,措施力度更大,干部的工资,除了发给一定的生活费外,其余的全部扣除,用来购置支架c薄膜c竹杆等大棚材料和化肥c种子等。如此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干部们置之死地而生,集中心思和精力种蔬菜,切实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之后以点带面,最终把双阳建成一个大棚蔬菜之乡。

    大家种的菜,要属老李的菜长得好。老李喜欢种菜,家里的房前屋后,种的都是菜。自己吃不完,亲戚邻居也吃,还拿到街上去卖。老李尽心尽力种菜,也是心疼钱,不愿那么多钱花得不响。老李种的是白菜,收获的时候,白菜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