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中旬,莫斯科。
对于大部分苏联人来说,这是一个习以为常的早晨,出门工作的工薪族们裹着厚实的呢子大衣起了个大早骑着自行车朝自己的工作岗位驶去,一些闲人则拿着面包和牛奶回到家中享受这宁静的早晨,一切都归于平静。
最近气温比较偏冷,不过活在北极圈中忍受寒冷是每个苏联人的必备技能之一。当然,自从战争结束后,也总有些疯老头大声唱着国歌跳进莫斯科河里洗澡,从他们不畏严寒的脸上可以看得出来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和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件好事儿……
阴沉的天空伴随着寒冷的北风,所以今天早上街道上的行人格外稀少。人行道的两旁,充满古典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像情人一样相互对望着彼此,某位老艺人站在街头的路灯旁拉着手风琴,曲子是《喀秋莎》,这首民谣在1941年后名声远扬成为佳话,不管是老人孩子,到今天依然有很多苏联人唱着这首歌,它代表着苏联人爱国的象征,更代表着苏联人的爱国精神。而《喀秋莎》于1938年创作,由鲁斯兰诺娃演唱,在战争两年后传遍苏联上下,当时它也成功掀起了全苏联的一股爱国狂潮。
沿着阿尔巴特大街尽头望去是莫斯科河,如果你稍微臆想一下会发现,修长的莫斯科河放眼望去就像是一条翠绿色的丝带,河岸两旁的建筑高矮不齐的挨在一起,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个的小巨人坐在河岸边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故事。
在圣女修道院旁,有两名身材不错的男人靠在河岸边墩台上,他们两欣赏着这片平静的河面,中不时的正说着什么,他们当中一个人看起来十分躁动。
“再等等,他很快就来了……”这个蓝眼睛有些卷发的男生说。
“又是一个不准时的老东西。”说话这个男生语气狂傲。
“的确是个老东西,不过他是个好人。”男孩回答。
“百闻不如一见……我倒是想看看你眼中的好人是什么样子。”黑色头发的男孩满脸不屑。
他们两个看起来更像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不管是语言上还是行为上。
此时从他们身后传来发动机静止的声音,那是一辆“莫斯科人”牌的汽车,对于经济才刚复苏的苏联来说,能买得起汽车的人并不算多,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两个小毛孩赴约的“老东西”是个有钱的财主。
对方打开车门大笑着:“真抱歉先生们,送孩子们上学耽误了一会儿可不要介意。”男人潇洒的关上车门走到他们身旁,“你可没告诉我你还带着一个伙伴来,维肯尔。”
对维肯尔说话的这名中年人是斯科特。
“不可以吗?他是少年游击队的天才,我觉得这对以后的行动会有很大的帮助。”
“少年游击队?”
斯科特扭过头仔细打量着维肯尔身后这名男孩,他穿着加厚的格子衬衫,一头黑发,黄色皮肤,怎么看都像是亚洲人。
斯科特问道:“日本人么?能培养少年游击队的除了日本我可想不到其他地方了。”
“不,他是中国人,”维肯尔非常肯定,“一个被父母遗弃的中国人。”
“被父母遗弃的?”斯科特顿了顿,“中国人。”
“对,他的双亲是东北人,为了保护他,他的父母将他送到了莫斯科,战争期间他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并被我们的人培养成了一名优秀的战士,为了消除语言障碍,他在两年内学会了俄语……”维肯尔介绍着这个人的经历。
“他叫什么名字?”
“角雕,他只有代号,没有名字。”
“用天空中最凶猛的猛禽给自己作代号,是这个意思么?”斯科特微笑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