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极是惬意。
小马驹艰难的走到少年近前,开始舔'起了光脚丫子。须臾,少年如被催眠了一般,身子完全放松,缓缓躺在了石头上。他的身子极其柔软,更像是一条搭在石头上的蛇。
少年,即是陈天鸿。
“就是这个感觉了!”一个时辰后,陈天鸿坐起身,抚摸着小马驹的额头,轻声道:“我已万事俱备,只欠你这个东风了。”
陈天鸿跳下石头,抱起小马驹,快速返回佛殿。朝金身佛像行了一礼,便坐在自己精心准备的坐椅上,一双脚丫子刚好露出桌子,出现在小马驹面前。
桌子上,笔墨纸张,皆是精心准备。待小马驹开始舔脚丫子时,陈天鸿开始提笔蘸墨,手中的笔在墨汁中缓缓游动,墨汁波纹圈圈散开,十分均匀。呼吸渐处于静止,小马驹火热的舌头,烘烤着全身经脉与筋骨,渐处于一种美妙的恒温状。
手中的笔,笔上的墨,桌上的纸,脑海中的文字,渐渐融为一个整体。
呼~
三刻后,一道书气腾空,萦绕在佛殿。随之,陈天鸿执笔落纸,宛如临摹,书气相随,浑然天成。
常言道:气可怡人,气可养人,气可塑人。是故,有“书生气”、“武士气”、“商人气”、“相士气”、“丹士气”、“兽士气”,云云。
自书祖开辟“书道”传承,历经五千余年的沉淀,虽没有成为主流,却也有了一套专属的体系。书道传承,共分九品,由低到高依次是“执笔临摹”、“流墨入渊”、“笔墨相谐”、“文笔有声”、“字字珠玑”、“墨染九天”、“书立乾坤”、“文曲创世”、“神笔不朽”。
传说中的书祖,仅仅是第六品“墨染九天”。
放眼五千年岁月长河,能达到第五品“字字珠玑”的人,仅有九人。即便是第四品“文笔有声”,能达至的人不过二十八人而已。
所以,书道传承中,能达至第三品“笔墨相谐”境界的人,无一不是人族大贤大才之人。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终其一身,只能停留在第一品“执笔临摹”。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书道不是修真主流,更多的是很多人为了生存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二是书道传承,唯有修到第六品境界,方可纵横乾坤,而这个时间跨度是没有任何一位修士能容忍的。
陈天鸿几番奇遇下来,加之李斯与天灯二人的传授与开导,稍有所悟。日夜观圣贤的文笔书帖,对文笔之意境,稍有领悟。再辅以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认真总结,与日积月累的意念气息相融合。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已经凝聚修成了些许“书气”。
当他执笔落纸的刹那,整个人已然处在了“书道”传承的初级阶段——“执笔临摹”。真因为他知道的极少,所以脑海里极单纯,意念反而更集中,致使身上修出的一点点“书气”,最为精粹。
佛殿上,佛光普照,书气萦绕。少年散发赤脚,背对佛像,仿佛进入了一个玄妙的境界,与世隔绝。从执笔开始,到落笔写下“佛本是道”四个字,佛光与书气顿时合二为一,凝聚于百会,缓缓灌溉。
陈天鸿顿觉如醍醐灌顶,络绎不绝。书气灵气相融相离,周而复始。佛光盈盈,汇聚内境。三气归元,生生不息,融洽不悖,如环无端。有些,能清晰感受到容纳与领悟。有些,冥冥之中存在,寻觅时却又缥缈无影。
时间稍久,陈天鸿睁开眼睛,伸展四肢,活动筋骨。眼角中无意间看到一张熟悉的笑脸,正是天灯大和尚。
“恭喜小师弟,已得‘书祖’真传,已悟‘佛本是道’。”
陈天鸿眯眼瞪了好一会,才开口道:“大师,您过来看看,是书祖赢了,还是佛祖赢了?”
“书祖!”
陈天鸿得意的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