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东莱、黄县、府衙     简雍:“徐州琅琊、东海、彭城等郡国流民乱起,多位守相令长遣使快马请援!”     国渊上前拜道:“请君侯速发援兵!”     刘备心想来的好快,可惜攘外必先安内:“青州怕也不安定吧?”     国渊:“农历六月的大水、暴风、海侵,对青州、徐州有着极大的不同。”     刘备:“青州受灾更重一些吧?”     国渊:“恰恰相反,徐州受灾更重!”     “理由?”刘备大概记得历史上青、徐黄巾复起,席卷整个青州,徐州没多大事。     国渊:“青州冬春多种植麦粟,冬小麦比例不小,五月已经成熟,六月大灾破坏的只是冬麦收获之后的豆、瓜、花生、山药,以及少数春麦、春粟。     徐州温度更高,水源丰富,多种植稻谷,因为稻谷产量远远高于粟麦,还可以在插秧前种莲,在稻中养鱼,养虾蟹,夏天四五月插秧,六月的洪水正好将低洼地带的高产田的禾苗完全彻底摧毁!”     简单而言之,一块田地六月遭灾,青州损失三分之一收益,徐州损失三分之二收益!     “君不愧农学专家!昔日孔子不教农学,亦不看重农学,现在看来,大错特错。民以食为天,郑博士教徒,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刘备就纳闷了,为什么历史上青州黄巾规模巨大,多达数十上百万,徐州黄巾却轻易被剿灭?     刘备:“具体对青州有什么影响?”     国渊:“徐州可能出现数十万流民军,席卷整个徐州!波及青州!”     刘备皱着眉头,结果一样,推理过程却有些不同。     邴原:“下官不同意!青州黄巾肯定比徐州威胁更大!”     国渊:“为何?”     邴原扳着指头一项一项分析说:“青州人口370万,即使经历大水、海侵,黄巾、流民之乱,依然有300余万,比徐州人口多数十万。青州6郡国、徐州5郡国,可论土地面积,青州与徐州大约为2比3。因此徐州受灾土地之比例,相对青州更小。     论气候,青州稍寒冷,徐州温暖,冬寒民易死,冬暖则可生。     最重要的是,冬季青州河流皆结冰,容易跨越,流民一旦聚集,必定连州带郡。徐州包括淮水在内的大部分河流,一般不结冰,即使结冰也很短暂,多数不能过人。流民就被分割为一块一块的,规模和影响力就小得多。     昔日前汉末年青州绿林起义,众数十万就是前车之鉴。”     青州流民与黄巾是**,徐州流民则是星星之火,前者立即爆燃,后者有个过程。     简雍说:“下官赞成邴县令说法,徐州地近人口密度更低的扬州,四散而逃也方便些。青州为海岱所限,更易聚集。     徐州人比青州人稍柔弱,习武之风不盛,即使流民起事也更容易击溃。”     刘备摸着下巴,徐州富庶,主张均贫富之黄巾教的市场小得多,又有浮屠佛教广为流传缓和了阶级矛盾,即使乱起,规模也小些。相对较少的人口,宽广的地域,大量的河、湖、丘陵、森林给了贫苦百姓挣扎求存的机会。     “青州之所以未与徐州同步生乱,多亏了君侯迁移10万贫民入乐浪带方。”孙邵话锋一转,“齐国面积只有济南国、乐安国一半大,人口却略多,近五十万,其中临淄为青州第一大都会,一城人口约三十万,冶铁、铸铜、制衣、制革、制陶等都极发达,多为非农业人口,粮食、木炭都难以自给自足,木炭需要泰山郡、琅琊国、鲁国等提供,粮食取之于徐州、冀州。     今徐州乱、泰山盗匪亦起,则青州之粮炭必不足,百姓无以过冬,必生乱!     提供赋税的三十万户民,反而可能成为三十万流民!乱民!”     “孙君不愧庙廊才!国君亦可比农家巨子也!”刘备哈哈而笑,国渊是难得的人才,专于农业,又是郑玄的徒弟,跟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