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们对二皇子的看法表示极为赞同的时候,中书令兼右庶子的吴温说道:“二殿下说得极为有理,以世家大族多年来养成的脾性来看,他们也是无利不起早的。只是这次救灾的人选须得认真的考虑才是。”
这个“新招来”的参与朝议的中书令兼右庶子吴温也是混迹官场二十多年的好手,在中书省待了近十年,多少好汉是雨打风吹去,一波又一波的人是来了又走了,他倒是一直没动,也没有做过什么什么坏事,本本分分的给上头的大人们查资料c拟旨意,这不是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令的郑实走了,按照资历,也该轮到他了。在那朝臣们的举荐之下,这位在中书省的“老人儿”终于是当上了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令,并在不久之前皇上下诏让他进入议事阁参与政事。
这个吴温的话提出了此次赈灾的关键点——那就是人选问题。毕竟这一次不同于上次民部侍郎张绛救灾的情况了,若是选个资历名望不高且没有什么家族背景的当官的下去,别说是办事了,就是连那些世家大族们也是信不过朝廷的;但是这样的官儿又不好选,因为像仆射c中书令这样的大人们都不愿去干这种事:自己离开了朝廷中枢,那将来要是有什么好事都没自己的份儿了;再说朝廷每天都有许多的政务需要处理,有些事还需要“我”来拿主意,这样一来朝廷也离不开“我们”。
众人是一阵苦思冥想,到底什么人合适,本来应当对朝廷官员的底细有所了解的仆射c中书令等人立马就会选定,可是这次的事有些大,他们都想着让别人先出个头。在看到众臣们都默不作声,二皇子姬礼上前说道:“父皇,儿臣愿代表朝廷前去赈灾。”
一听到二皇子姬礼要前去赈灾,还要代表朝廷,太子那一伙的人就坐不住了,心想:他这是要跟我们抢地盘啊,我们只是再等等看看有没有其他人跟我们不是一边的,哼哼你果然就冒出来了;不行,不能让他去,他要是去了南边的那三个州就没有自己人了,将来那些世族用起来也不会那么顺手了。
现任的尚书右仆射周文元不愧是混迹官场的老手,马上就反应过来了,向前躬身行礼说到:“陛下,此次的灾情往常也不是没有过,派一名资历好的官员去就行了,且二皇子没有处理过这类的事情,恐怕一时也不会马上解决完,况且流民又容易作乱,而二殿下身为皇子,这样贵重的身份不可轻易前去。”
这时候,太子姬岳也马上起来阻挠了,向着坐在前边的皇上说道:“父皇,仆射大人说的有理。二弟毕竟没有亲身处理过灾情,往常只是在议事阁中说一些意见,却不知道其中的危险。儿臣举荐太子詹士杨斌前去赈灾,此人出身江州,家里也是当地的大族。虽然他的资历并不高,但是在下边历练多年,有处理地方事务的能力,而且他少有才华,在当地也有不小的名气。”
这时中书侍郎兼太子中允的周挺站了出来说道:“陛下,太子之言甚是,虽然杨斌目前只是官居太子府詹士,但其能力出众,具有很高的政务处理能力。再加上他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名望,其出身的世家也在南方具有一定的地位,朝廷派他前去,利用好他家族的势力,这灾情会很快的得到解决。”
周挺之所以这次举荐自己的同僚,是因为,一来他不愿让二皇子前去拉拢了南方三州士人的心,来威胁太子的地位;二来,自己的这位同僚是饱读诗书c才华横溢,多年来一直呆在东宫之中没有给国家出点力,再加上太子所说这个杨斌在南方当地也有名望与根基,赈起灾来就好办多了。再者,还可以帮助太子拉拢人心,选拔一些自己的人。
那位中书令吴温也不傻,他也不想得罪太子他们一伙,不然自己这个好不容易等到的中书令的宝座就得拱手让人,再说这个太子詹士杨斌他还是听说过的,没有什么大问题,应该能解决得了南方的涝灾,因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