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强国之间的大决战往往充满许多未知的变数,正所谓好汉难敌四手恶虎也怕群狼。中华军两面受敌,要摆脱这个危险局面皇帝张平安打算先稳固西面战线,全力应对来自北方的强敌。任何一国的军队在战场上进攻相对容易,可要是想从交战中脱离与敌军的接触却是一个千古难题。中华军自成军之后征战数十年,很少打这种半途而废的烂仗。虽然中华军付瑞阁部和黄志部渡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后,与奥斯曼大军没打过什么像样的大战,并不意味着奥斯曼人没有反击的能力。相反,奥斯曼人不紧不慢地采用疲军战法,不管白天黑夜对中华军两个大营发起无数次小规模进攻。尽管每次攻击都铩羽而归,奥斯曼大军还是锲而不舍地袭扰渡过海峡的中华军。中华军想要撤离自然不会选择在白天进行,在接到参谋长古新的军令后,银狼营黄志部率先做好了渡海准备。

    只是战场形势再次逆转,奥斯曼人大军在这个时候突然加强了攻势。中华军付瑞阁部在渡海之后控制了登陆场南部地域,其北面阵地交与了陆战能力更强的银狼营黄志部防御。数万大军渡海作战需要一个很大的防御地带,中华军这两支战兵营,控制住了博斯普鲁斯西岸磨盘山这个战役要点方圆二十里地带,并依托磨盘山构建了二条环形阵线。这阵地采用的是壕沟加护墙加固,从空中俯瞰,这弯曲的阵线宛如画在地上的城墙。得益于中华军新式火枪的高『射』速,每一道阵地后方还有无数半月小阵地。这道阵地的用途,主要是补充前方阵地上火力密度。虽然中华军火枪一次能装填十发子弹,火枪一夹子弹『射』完必须重新装填,在火枪『射』击的断档就需要来自后方火枪的弥补。

    在防御阵线后方,是中华军随军炮队的弩炮阵地,这种早已过时的武器撑起了中华军防线的支援火力。按照中华军参谋部的指令,位于磨盘山防线的中华军将陆续撤离,由付瑞阁部统领祝承钢带领九千战兵断后。接到参谋长古新的军令后,负责前线指挥的都统领黄志只下令各部做好撤离准备,并未直接安排本部战兵撤离。作为一员身经百战的老将,都统领黄志很清楚要在与敌交手的情况下,要想完整撤离所有人员物资何等艰难。撤离坚固防御工事的阵地对军心士气影响极大,稍有一点不慎必将让数万渡海大军陷入绝境。都统领黄志找来付瑞阁商议,先将辅兵和工兵撤到对岸,至于两部战兵且战且退有序撤离。尽管如此,黄志和付瑞阁都认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磨盘山这个战略要地都不能轻易丢失。

    中华军在磨盘山的防御工事,像极了多年前亲卫营协统费金堵截畏吾儿人那场战役的翻版。都统领黄志虽然在中华军将领中指挥能力并不突出,但他有一点长处就是善于创新火枪的使用。前些时日奥斯曼人小规模进攻,也让都统领黄志发现了自己这方在防御战中的许多问题。中华军火枪换装之后,战兵们还是习惯按照以前的方法每个十人小队保留三人不开火,就是要为同胞换弹『药』时接续火力。老式火枪每次装填六发子弹,而现在的火枪为十发子弹,看似只多了四发子弹却能有更强的持续力。中华军新式火枪将侧面装填子弹该为火枪上方装填,不但能快速清理哑火的子弹,还可以更快地勾出已经发『射』完的弹壳。都统领黄志将经验丰富的老兵放在阵地后方的半月形阵地上,并为每一个老兵配备了两支火枪。

    这样一来,在前沿阵地上的中华军无需留下备用火枪兵,进而加强了第一线火枪『射』击的密集度。在经历过数次小规模战斗之后,中华军大致『摸』清了奥斯曼人打仗的规律。奥斯曼人进攻作战采用的战法是千人人规模的散兵进攻,他们的主要的武器以火枪为主,配以三成的战刀和盾牌等冷兵器。由于领教了中华军火炮的威力,奥斯曼大军的火炮一般摆放在中华军火炮『射』程之外,这也使得奥斯曼人的火炮不能发挥其最大威力。今日一开战,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