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出处:秦商鞅《商君书农战》
释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即便粮仓总是满满的,也不会放松农业生产。
【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
出处:《汉书文帝纪》
释义:农业,是天下最根本的(产业),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恃:依赖,倚仗。
【虽有兹基,不如逢时】
出处:《汉书樊哙传赞》
释义:虽有田具,不如碰上及时雨。
【天为之农,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
出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释义:上天给了我好时机耕种,而我不耕种,也就不会收获到粮食。
【春不夺农时,则有食;夏不夺蚕工,则有农】
出处:《新唐书来济传》
释义:春天不耽误农耕的时间,就能有粮食吃;夏天不占用蚕事工作,就能有衣服穿。蚕工:与蚕事有关的工作。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出处:明无名氏《沈氏农书》
释义:一寸长的小麦不怕一尺高的水,(但是)一尺长的小麦怕一寸高的水。谓麦初长时,任水灭顶无伤;成熟时寸水软根,倒茎沾泥,则麦粒尽烂于地面也。
【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
出处:清魏源《吴农备荒议》
释义:与其等灾荒来了再想办法补救,不如早防备灾荒,而防备灾荒最好就是抓住农时。
谚语集锦
【三百六十行,种田第一行】
释义:百业农为先。种田:务农。第一行:最好的行业,意为驾轻就熟、最保险。
【苏湖熟,天下足】
释义:苏(州)湖(州)一带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就有了。虽是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湖一带农业发展水平高。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等平原和湖沼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还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所以从宋代以后就流行“苏湖熟,天下足”、“苏常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
【不chā“五一”秧】
释义:过了5月1日就误了农时,即使补chā补种也会全面减产。
【立秋三场雨,遍地是黄金】
释义:立秋前后的雨水对农作物是很重要的。
【早凉晚凉断种粮】
释义:早凉晚凉的秋天,一般是干旱的天气,粮食歉收。
【秋分天高白云来,处处欢歌好稻禾】
释义:反映秋分秋高气爽,丰收在望,即将进入秋收季节。
【一穗丢一颗,一亩拣一簸】
释义:告诫人们秋收要颗粒归仓。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
释义:大树遮挡了阳光,下面的草儿光照不足,自然也长不丰茂。同理,整地时土块不充分整细,影响苗的生长不整齐。
【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
释义: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释义:立秋之后,作物生长正需要大量的水,这时如不下雨,谷物就要枯萎。
【水稻开花遇东风,将来晒谷不要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