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不多时,计算机就给它提供了一组试验参数。然后他按照基地的相关规范,在试验日志中输入着一些既是指令又是日志的东西:
第1020天,第3176次试验
随即抽取第32625号标本尝试病毒培养,
减少氧气80,增加氮气30,维持10个大气压,
温度26度,湿度50,等待时间
隔离操作台是这间实验室里最重要和最昂贵的设备。
虽然这间实验室的墙壁c天花c桌椅板凳等物品基本都是金属不锈钢制成,但地面和部分用品却依然采用了传统材料,比如:玻璃c皮革等。
其实这间实验室的科技含量并不算高,很多东西都很稀松平常,也没有什么科幻大片里的自动门之类的智能化设备。唯一看起来具有黑科技的东西,就是这套三联的隔离操作台了。
隔离操作台本来应该是一套一套制成的,每一套负责一项试验。如果想同时进行多项试验,就需要配备多套隔离操作台。所谓三联,其实也就是将三套隔离操作台设计制作在一起,使之看起来像是一个整体。
这东西还是当年v计划大受支持的时候采购的设备,如果是放到现在,想也别想!
从隔离操作台外面看,它就像是在金属的墙面上间隔着嵌入了三块长和高均为2米的巨大且厚实的玻璃。玻璃底部就是整合了一系列小设备的电子化控制台面。
台面上有若干的显示屏幕c按钮和控制杆。控制杆自然是机械形式的,按钮则既有显示屏触控形式的也有机械形式的。
而玻璃之后才是真正执行试验的空间。
从表面上看,里面是一个密封的隔离环境。除了包含从顶部垂下来的两条机械臂和一台光学显微镜外,四周只剩下貌似整体的金属墙壁。当然,显微镜的目镜自然是通过金属体伸出了隔离环境之外。而且看起来目镜和金属外墙像是一个整体,完全不用担心会造成病毒泄露。
实际上隔离环境的侧面墙壁隐藏了十多个暗格,标本c病毒株c培养皿c载玻片等试验物品就通过这些暗格中取出来。隔离操作台不仅仅提供了一个可安全试验的环境,它同时还配备了存放标本的智能处理设备。
而隔离环境的顶部金属面上,还暗藏着多个探测器和四个喷射口。
探测器负责探测温度c湿度c气压c大气环境c红外探测等数据采集工作,而每当试验完毕时喷射口就会打开,从其中探出可四处旋转调整的喷射头,喷射出或火焰或杀毒雾之类的东西,将试验残留物消灭的一干二净。
病毒的研究是非常危险的,与其进进出出都要严格的消毒,穿着防护服。不如建造一个可完全隔离的安全系统。所有的物料都被隔离在其中,研究完毕系统还可以执行灭杀的指令以绝后患。
当然,这些都需要在外面的操作台上输入相关指令才会执行。基本所有的核心过程,依然需要靠人工来操作。
葛晓东输入完自己的指令后,再检查了一遍后才点击了“执行”按钮。
只见隔离环境的中心,迅速升起一块直径30厘米,高10厘米左右的圆柱形金属块,它充当了放置培养皿的小工作台。这个工作台的高度其实是可以调节的,以便于做其他的研究工作,只不过葛晓东的病毒试验用不上调节而已。
小工作台升起来后,左侧金属墙壁上缓慢弹出一个抽屉格,葛晓东通过操作控制杆,遥控机械臂取出了抽屉格里的培养皿并放置在小工作台上。等弹出的小抽屉格再缩回去,简直就看不出来这里原本有开口的痕迹。
葛晓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试验,时间飞快的过去。两个半个小时后,葛晓东又迎来了各式各样,新鲜出炉的失败案例,只留下声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