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人释放孔子后,由于蘧伯玉等大夫不断进谏卫灵公,加上卫灵公对孔子的离去也颇为惋惜,思来想去,总觉得孔子可能对卫国来说利大于弊。
不过,其他大夫们除了对于可能出现的权力之争而持着敌意的态度,还有一些观点认为孔子之所以离开鲁国其实是苦肉计。原因很简单,身为鲁国的一位大夫,怎么能不告而辞?这对君而言是不忠的表现。因此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孔子一行人来到卫国是为了鲁国而有所图谋。
事实上,这些大夫对灵公也不忠心,否则就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进行暗箱操作了。他们也完全不关心孔子对有道和无道的看法,眼前的利益还是最重要,毕竟这里心怀鬼胎的每位大夫都是一个大家族,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当然,这也只是借口而已,权力与利益才是他们的最终诉求。
最终,卫灵公还是希望孔子能够来到自己国家,只要不得罪巨室这些卿大夫就行了。另外,他的夫人南子也希望见到孔子,灵公的意志就更坚定了。他已经想好对策,不给孔子官职,而只提供极高的薪水,自己最起码能落下善待圣人的贤君名声。不过,也要提放孔子不会变成第二个阳虎!
另外,凭借孔子的名望,卫国自己的声望也会提升起来。至于孔子的学生们,倒是可以给予一定的职务。
打定主意后,在南子和蘧伯玉等人的催促下,卫灵公兴冲冲的让人去通知孔子。
原本受困于蒲地的孔子一行人在得到释放后,其余离散的弟子们也一一相遇,看到颜回时,孔子不由感叹:“我以为你已经死在方才的围困中,幸好你还活着!”
颜回恭敬的执礼,语气坚定的回道:“夫子尚在世,回如何敢先死!”
待使者找到孔子时,众人已经身处宋国境内,听到卫国使者带来的消息大家不由精神一振,因为他们在宋国同样遇到了麻烦。
宋国当时执掌国家军事大权的乃是孔子弟子司马牛的兄长桓魋,其为人骄奢淫逸,司马牛等兄弟因不满其所作所为,故一一离开宋国。司马牛甚至感叹过,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自己没有,话锋所指即桓魋——他缺乏身为兄长的素质。
此刻,孔子他们来到宋国,听宋人说起桓魋正在给自己设计石椁(guo)的消息。椁本来是棺材外面的套棺,现在不但用石头制成,而且还非常巨大,导致宋国的工匠们施工三年都没能完成,毕竟对桓魋而言不差钱,同时也不差权。
宋君与桓魋关系极好,桓魋又掌握着全国的军事力量,所以他不乐意的人,没有能够安然无恙好好活下去的,故工匠们对桓魋的荒淫生活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听完宋人的话,孔子脸色已经大变,怒而言道:“与其像这样奢靡,真不如死了以后尸体赶紧腐烂!”
桓魋原本因为弟弟是孔子的学生,且孔子在鲁国身为大司寇,又曾在夹谷会盟中挫败齐国,迫使后者使用离间计,而对孔子有些欢迎,但听到下面的人转述孔子的批评后,桓魋不由大怒,先是砍掉了孔子他们习礼乐时乘凉的大树,随后又下令杀掉孔子。
当然,这只是桓魋的恐吓手段而已,他知道杀了孔子势必会得罪鲁国和其他善待孔子的国君,尤其是得罪孔子的学生们和自己的兄弟,故而只是想迫走孔子。
孔子也不曾畏惧,怒而言道:“上天降下了德,我继承了德,桓魋这种宵小又能拿我怎样呢?”
最后,孔子一行人只好离开了宋国,更遇上了卫君的使者。可惜,即便离开宋国,前路仍不太平!
就在众人途径卫国的蒲地时,卫国大夫公孙戍恰好据蒲而叛变。大家都很清楚事情的严重性,因为鲁国已经发生了数次家臣叛乱的先例。
这公孙戍的父亲贤能廉洁,却不料儿子虽然富足,却极为骄狂,最后惹恼卫君,遭到了驱逐。现在有蒲地作为依靠,公孙戍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要挟卫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