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谧的可怕,乾清宫内灯火通明,太监们谨慎的侍立在一旁,连大气都不敢喘,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正在气头上的崇祯皇帝,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崇祯脸冷的吓人,连他平日最信任的王承恩都不敢说话,“一群废物!”内阁刚递进来的折子被狠狠的摔在了地上,蓟辽总督c兵部右侍郎吴阿衡战死,东虏逼近通州。
“陛下息怒!”王承恩小心翼翼的拾起折子,盯着崇祯皇帝那阴晴不定的脸色,“承恩,你说朕该怎么办?”
王承恩一下子愣在了哪里,“老奴怎敢擅论朝事!”见崇祯皇帝不耐烦的摆了摆手,心里终于送了口气,退了出来。
宣大总督卢象升已经奉命进京督师,保卫北京,而已经进入内阁的杨嗣昌却是极力主张与东虏议和,为剿灭流贼争取时间。
崇祯皇帝自己也十分矛盾,心中战和不定,于是决定召集大臣,听听他们的意见。
一路风尘仆仆的卢象升在内侍的引领下来到武英殿。
喜欢明史的朋友对于这位一定不陌生,卢象升,字建斗,号九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天启年间的进士,抗清名将。
“臣请求立即出兵,与东虏决一死战!”不顾杨嗣昌等人的目光,卢象升坚决主战,“爱卿带了多少人马?”崇祯皇帝此时也是摇摆不定。
“宣府总兵杨国柱c大同总兵王朴c山西总兵虎大威共计两万人马归臣节制!”崇祯皇帝闻言有些失望。
“臣请督师,另请调天津c山东以及关宁各军进京勤王!”卢象升也知道仅靠自己这一路人马对付不了东虏的。
“臣以为,国朝当先与东虏议和,尽快平定内乱,随后再与东虏决战不迟!”杨嗣昌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高起潜也开口附和。
卢象升见状心里凉了大半,因为高起潜现在是关宁军的监军太监,数万关宁军受高起潜节制,看来皇帝真的有意与东虏议和了。
“陛下,清势甚盛,事机难料;或偪陵寝以震人心,或趋神京以撼根本,或分出畿南扼我粮道。我集兵备之,则寡发而多失;分兵四应,又散出无功。兵少不备c食少生乱,事皆可虑啊!”
卢象升一下子切中了崇祯皇帝的要害,祖宗陵寝可就在昌平,凤阳的祖坟被挖,天下震动,要是昌平的陵寝再被破坏,自己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传旨,调山东总兵刘泽清还有天津的京营人马进京勤王,势必堵住东虏!”崇祯皇帝终于下定了决心。
“卢象升太不顾全大局了,流贼即将剿灭,朝廷突然将大军调走,必定死灰复燃!”杨嗣昌见崇祯皇帝赐与了卢象升尚方宝剑,十分失望。
“阁老再劝劝皇帝,要以江山社稷为重!”高起潜在旁边鼓动道,其实这位是收了关宁军将领的钱,东虏势大,关宁军上下谁也不愿意硬撼,故买通了高起潜。
出了银子外,还有一点,那就是高起潜也怕死,而且这大冬天的,在军营里实在是遭罪,所以与杨嗣昌站在了一边。
一见崇祯被卢象升说服,就鼓动杨嗣昌,希望他为自己火中取栗。
“没用的,当今圣上的脾气你又不是不知道!”高起潜也不吱声了,崇祯皇帝虽然有些优柔寡断,可是一旦决定了一件事,就会一条道走到黑,谁也劝不动。
“除非打了败仗,否则恐怕不会改主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嗣昌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让高起潜听在了心里,高起潜开始在心里算计起了小九九。
赵元庆接到的任务是保卫天津,天津现在成了财赋重地,不容有失,所以把赵元庆派了过去。
卢象升誓师出征,发兵昌平,临行前召集诸将鼓舞士气,并发出“刃必见血c人必带伤c马必喘汗;违者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