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日本并没有按原时空那样发动偷袭珍珠港。这让赫斯很失望。他本希望通过这一事件与日本宣战,争取美国的同情。

    仔细想来也合理。原时空中,德国同时牵制了英国和苏联,日本才觉得有空间在太平洋上做点大动作。看来日本也是机会主义者。

    赫斯当时压力太大,竟然忘记了应有的同情心。他并不希望看到美国被袭击。他知道原时空的结局,以为美国被日本袭击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并规划了相应的向美国争取同情的计划。当事实与期望不一致时,首先就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望感,而忘记了幸灾乐祸实际上是一种不好的心态。

    但他也绝不是那种纵火后再救火的人。若那样的话,他会让海德里奇怂恿日本袭击美国,然后再趁机出卖日本。而事实上是,他一上来就主动地让海德里奇编造理由疏远日本。估计这样的行为,也让日本一定程度地感到孤立,而没有轻易地展开袭击美国的计划。

    既然希特勒死了,墨索里尼就想做意大利和德国联盟的老大,他周围的人对他过滤了很多消息,使得他无法看到德国的改变。赫斯也不想与他争。反正做坏蛋出头的,下场都不会好。当然,欧洲其他国家对这个没有什么实力的老大缺乏兴趣,更愿意随从的,是赫斯这个有实力的老二。

    斯大林在东欧集结了上百万军队,意图不明,但对德国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赫斯让人安排收集了苏联制造的东波兰屠杀和乌克兰饥荒的证据,却通过间谍途径,以英国人的名义在美国c英国等媒体上揭露出来。苏联在国际上陷入更大的孤立。赫斯估计斯大林进攻德国的可能性会下降。

    果然,斯大林对英国c美国很恼恨,就又想与德国加强关系。

    赫斯并没有立即表示巨大的欢迎,反而在德国能影响的东欧国家建立马奇诺式的防线。显然,苏军还不适应这种壁垒战,特别是在芬兰战役中,受到过极大的挫伤。同时,这也是表示要在东线防守,看看苏联怎样处置在边境上堆积的上百万军队。

    斯大林表露出要在边界共同裁军的意愿。德国也想腾出精力搞经济,就与苏联签订了边界裁军协议,又与苏联搞一定程度的经济合作。德国很想从苏联加大石油进口量,但在这个问题上,与苏联的谈判相当困难。

    德国也趁机调整武器装备,将各国原有的武器都安置在东欧边界的防线上,其中从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撤下了大批武器,很受东欧各国欢迎。这也给德军腾出空间合理化升级陆军装备。

    总的规划大致是,让各国的坦克生产线能在高度机密下生产统一的坦克底座,并拥有自行用底座生产自行炮车,反坦克炮车的能力。德国提供坦克炮,外载装甲,发动机,瞄准装置等。减少德国对陆军军费的投入,靠武器效率和海军抑制苏联。

    对于畏惧苏联的东欧国家来说,虽然有些国家,如在苏联手中失去了土地的芬兰,更希望德国进攻苏联。但大多数国家却更希望和平,对这样的转变是表欢迎态度的。

    虽然德国目前还不知道苏联秘密储备的,强大的,能大批量生产的t34坦克,但赫斯还是将这个消息交给了古德里安。德国开始开发外挂装甲的豹坦克。德国也自然地将原有的一些坦克改成反坦克炮车,自行炮车这类防御武器并卖给东欧各国。

    赫斯委托贝肯鲍尔改善军队装备的标准化。并规划37毫米防空,陆地助攻双用坦克,自行炮车等一系列产品,但以加大对战实验,环境实验和生产线改造并标准化为主,却降低直接订单。为了对付苏联坦克,靠动能击穿敌方装甲的穿甲弹和德国先推出的破甲弹(heat)显然是研究中心。穿甲弹和相应的长炮管高速火炮是德国的强项,这使得德国火炮和坦克的远距离打击力大于敌方。英国还有一种hesh震荡弹,可惜现在与其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