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
基层既不象想象中的那么好,也不象想象中那么糟糕,对下去工作,他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
孙子云:“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此概为带兵之道耳。”
军营是个大熔炉,究竟如何起步,要靠实践来说话。不论环境怎么恶劣,都应将自己定位在“携笔从戎”,而非“投笔从戎”。这是至关重要的。
杨文斌又拿起了《开国领袖之谜》,读了起来。
开国领袖,作为中国党的创始人之一,共和国的开创者,文化大革命的发起者,其千秋功罪,自有众人评说,然而杨文斌佩服其“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气概,多么豪迈。
忍不住要把他自己和开国领袖他老人家作一下对比:
1893年12月26日开国领袖他老人家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富裕农民家庭;1973年12月10日他出生于龙江省龙江县果木树乡东村一个世代农民家庭。
1913年开国领袖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来并入第一师范读书,年仅20岁;1989年他考入省师范学校。这是他们人生之中的相会之处。
然而,地域的不同,家境的不同,使他们养成了竭然不同的相反性格:
开国领袖大胆,富有叛逆精神,意志坚定,敢作敢为,志向远大,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文化薰陶,具有很强的根基,为他后来的文学c书法c文艺批判等奠定良好基础;
他则懦弱c胆小,一味顺从,退让,逆来顺受,意志薄弱,胸无大志,教育基础薄弱,民风淳朴,过于老实。
开国领袖于外婆家读书时,深受曾国藩及湘学影响,在一师读书时,又受到曾出洋留学的杨昌济等教师的谆谆教诲,开阔了眼界,对修身及治学方法,生活态度等方面受到了极大影响,并逐渐参加了社会实践,徙步旅行了解湖南民情,了解社会。
而在中师的四年,他学到了什么呢?由一个幼稚的孩童,变成了一个狂热的立志为拯救民族文化的消失而献身的理想主义者,受关民c何达来等教师的影响,对人生充满憧憬和希望。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十姐弟联合而来,不论出于自愿还是被迫,取得了胜利,而他或许是其中最大的获利者,被保送入大学学习,当然,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汗水,问心无愧。
师范生活,耳鬓厮磨,与萨仁高娃恋了爱,产生了感情,然而,由于不敢大胆追求,这段情只是无言的结局。
开国领袖敢于大胆追求杨开慧,并取得了成功,为其留下了毛岸英,毛岸青两个儿子。
1918年8月,开国领袖第一次到北平,以便从京赴法留学,暂到李大钊主持的北大图书馆任管理员。猛然置身知识分子群中,那么自信的开国领袖心中也迸发出了自卑与不平。来到师大后,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尤其是外语,他把它提到追求人生平等的高度来认识,并且曾忘我奋斗过,试图改变命运,但他失败了,尽管个人认为非完全意义的。同样,他们到了大都市,都开阔了视野,见到了他们以前所未见到的东西,这又是一个共同点。
同样的慢悠悠,不慌不忙,不修边幅,同样的深刻在心中的农民情结,导致了最终结果也相同吗?
北平回来后的开国领袖,积极参与驱张,欲建立独立的湖南共和国,之后又成立新民学会,成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他投身革命之中,与g党合作搞大革命,失败后走自己独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