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故以轻求重乃汉初之风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子亦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也其意乃相合也。

    斐潜说到了杨子云川蜀几名学子的腰杆明显挺直了一些神采也略有飞扬状。毕竟这个曾经的川中翘楚也算是给川蜀好好的涨了一波脸。

    在两汉的时代风云变化之中从汉初最开始的轻狂到了后期求其稳重这也是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事情几乎在每一个朝代开始的时候都会走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因为前秦太短而汉代算是第一个长期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体自然更有些别样的意味。

    郑玄点了点头说道:汉初多狂放急切君臣无礼而立以至有饮酒争功妄呼以醉者更有甚者当庭拔剑恐吓击柱之辈皆因无礼而起狷狂太盛之故。

    斐潜微微点头。

    基本上来说每一个王朝在草创期都会遇到的一百五定律。一百五十人以下管理者甚至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规章制度以人格或是魅力就可以直接进行有效的领导而一旦突破一百五十这个人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体现出来了

    这个定律或许有些偏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说明了组织架构管理上面的问题。就像是当下斐潜的政治集团逐渐的扩大最底层的官吏和斐潜的距离在被不断的增大除了在斐潜身边的这一群人会比较容易的接触到斐潜并且受到了斐潜的影响之外那些中层或是底层的官吏在长期外放的过程当中会不会出现一些问题?

    水镜先生司马徽也说道:汉初叔孙通依世谐俗制定朝仪以定规矩乃分轻重此为长治久安之要也

    对于在厅堂之内大多数参会者来说都觉得自己能够参加此次的会议是代表了一定意义上的创举甚至可以说将见证或是奠定了将来大汉治国理政的基础和标准每个人都十分的兴奋在郑玄和司马徽开头之后便是这边一言那边一语的议论了起来。

    儒家么似乎先天对于这种礼仪规范就很有兴趣。

    斐潜一边听一边让王昶和诸葛瑾在一旁记录。

    整个执政的风气是从上至下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下面的风都是散乱的若是要以下面的为准那么上面的自然就是昏头昏脑毫无头绪。

    所以只有在政治层面上的风气统一了才会对于整个大汉社会层面造成影响。

    就像是西汉初期因为上层政治层面的原因导致很多时候为了解决问题就是急躁的推出各种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又因为相互之间没有很好的系统化最终导致相互违背甚至冲突。

    西汉当中就有记载说当时的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说明大汉当时即便是专门的法律工作者也无法适应这种混乱且无序的律法更谈不上利用律法来有效的解决纠纷调理社会冲突了。

    以至变成了人轻犯法吏易杀人!

    动不动就出台一个什么新法规根本不讲究什么相互关联也不管什么后续影响顾头不顾腚的法律法规使得在汉武帝之时酷吏横行。这些酷吏或许有个别人是忠心为国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借着鸡毛当令箭以各种拗口混乱的法律法规谋取个人私欲刚暴强人害人不浅。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吃过了苦头的大汉上层建筑开始转变了风向开始求谨求厚。

    东汉光武帝中兴之时光武帝自己就非常严谨持重避轻不浮夸不奢靡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有这样一个皇帝在前大臣们自然也必须保持一致。

    嗯至少在开会的时候保持一致。

    另外一个方面因为刘秀约束自己所以他也对大臣尤其是功臣较为宽厚。他常告诫功臣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慄慄日慎一日。

    这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在光武帝时期的功臣多数能够善终。不像西汉开国将帅彼此间常常怒目相向甚至刀兵相见争功争赏人脑子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