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视了一眼,然后说道:敢问何事?

    易与数,需分之!斐潜沉声说道。

    易、数?

    需分之?

    斐潜点了点头,此事关系甚大,恐他人无可为之!唯有二位,可挑此重任……

    主公稍等,稍等……郑玄伸手表示自己还没有答应什么了,怎么就重任压上了肩头,此事老夫不得其解,还望主公指教……不通数,何明易?此二者又如何可分?

    司马徽也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易有阴阳,故知有无,五行而分,故明十百,八卦得算,方有数衍,易为理,数为用,岂可分之?

    从周朝到春秋战国,然后再到了汉代,基本上来说,数学这个东西么,两极分化得非常严重。高大上的阳春白雪,然后实践性的下里巴人。

    基本上来书士族子弟若是专研数学,都是这方面的强人,而一般人大概就是只会用,而像是九章算术什么的,便是这些研究高大上的家伙为了告诉一般的乡巴佬要怎么用……

    至于原理什么的,这些人不屑于解释。

    就像是勾股定理,西周之初就有提及,那么证明在西周之前就已经有人去研究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了,但是具体论证的过程和定理却没有记载……

    好吧,勾股太粗浅了,那么幻方呢?

    华夏最早记载幻方法的是春秋时代的《论语》和《书经》,而在国外,幻方的出现要到公元2世纪……

    还有负数,盈不足术,杨辉三角……

    好歹像是那个谁谁谁,在旁边注明一下说这个定理很简单,就不特别论证了也好啊!

    华夏的数学,是支零破碎的,根本不像是文学这样,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可以追寻,就更是谈不上什么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而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是基础当中的最下面的,最大的那一块石头。

    斐潜缓缓的说道,当年某居于雒阳之时,先师蔡中郎于府中,便是考究某一题城方几何……

    某虽得刘师传以天文历法之学,奈何……斐潜摇了摇头说道,一来智愚钝,二来行慵懒,故仅知其皮毛,不得其精要,每思之,常惶恐,汗流浃背,失师之厚望是也……

    斐潜仰头,四十五度望天,露出了一些缅怀之色,然后微微叹了一口气。

    郑玄和司马徽也是默然。

    郑玄司马徽二人自然不清楚数学对于华夏未来有什么重要性,但是斐潜搬出了其师傅为名,理由似乎也很充分,毕竟对于斐潜来说,完成师傅的托付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旁人没什么好指责的。

    将数学,也就是算经独立出来,使得其与经文可以同台而立,这是斐潜解除五德与皇权的捆绑之后的目标,是为了使得在谶纬被废弃的时候,能够拉华夏的数学一把,趁着华夏数学还是幼小萝莉的时候,可以抱抱亲亲举高高……

    在当下大汉的知识体系中,古代的科学技术如天文历法、算学、地学和物候学、农学等等都被归入算科的名下,然后同时还有类似于易经,河洛,谶纬,炼丹等等的混杂。可以说数学在当下基本上是科学技术、神学迷信、宗教于一体,故《史记》既有《天官书》、《历书》,也有《龟策列传》、《日者列传》。

    但是好景不长。

    因为对于谶纬的这些东西,皇权总归是觉得不安,然后在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授意的知识分子打压之下,五德相对来说还好一些,而类似于反叛革命搞事情的谶纬就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鞭笞。

    当然,因为谶纬本身也不靠谱就是了,朝三暮四翻来覆去,还表示什么孩子都真么大了,还计较谁的种做什么……

    所以皇权能忍么?

    因为谶纬跟易经关系太过密切,而易经这些又是华夏数学体系的开端,二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