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崔远志道“回禀陛下,臣的父亲是乡间一教书先生,出身确实并不显贵,机缘巧合,先帝微服私访与臣讨论田苗之法,臣才有幸入仕。”

    毕绡儿道“到底是寒门子弟,总是更知道国家的艰难。朝里面要是多有几位像崔大人这样的人,那才会是我大梁之幸。”

    崔远志道“陛下谬赞,臣万万不敢当。”

    胡之舟道“听刚刚陛下和崔大人的一席话,正好点醒了微臣。微臣眼下有个想法,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毕绡儿道“刚刚崔大人才教导过,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我大梁长治久安,但讲不妨。”

    胡之舟道“是,回禀陛下。臣出身贵族功勋之家,一直以为贵族之家家学严谨才会有国家栋梁之才。可是今日听到崔大人的一席话,突然感悟道原来寒门子弟之中也不乏治国安邦的人才,崔大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可是我国现在举贤采用的是九品中正制,可是举荐来举荐去,到朝廷中出仕的基本还都是贵族子弟。如此看来,我们大梁不是错过了很多的人才?”

    毕绡儿假装思索道“胡大人所言不错,正好崔大人是吏部的官员,负责的就是为朝廷选拔人才,朕想听听崔大人的意见。”

    崔远志道“回禀陛下。九品中正制是我大梁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在微臣看来却有三个弊端。”

    毕绡儿道“愿闻其详。”

    崔远志道“其一,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是设置中正官。中正官负责对才子的学问c人品进行考核。可是但凡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喜好c爱憎,甚至利益,如此一来,人才的选拔就受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其二,也就是现在选拔人才的标准。现在我大梁实行的标准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是行状,也就是评价才子的品行才能,第二个是家世。所以即便两位才子的才学人品都是一样的,往往出身显贵之家的才子能够获得上上c上中的评价,可是寒门的子弟却只能获得中中c中下的评价,如此朝廷就损失了不少的人才。其三,品评并无统一的标准。每个才子在考核之时所说的内容全都是不一样的内容,如此对于才学的考察便全凭个人喜好,如此一来又怎么能够准确品评才子的学问?”

    毕绡儿道“崔大人所言有理,崔大人可有解决之法?”

    崔远志道“回避下。臣有一个法子,名为科举。不如我大梁中央统一考核的内容,划定统一的考核标准,每次由吏部统一出题,这样便解决了考核全凭个人喜好的问题。另外,再将考核分为院试c乡试c会试和殿试,考生的答案写在纸上,将名字密封。而殿试由陛下进行考核一锤定音,如此又可以规避中正官持身不正和九品中正制过分强调家世的情况。”

    毕绡儿道“崔大人真乃贤臣,竟然有如此良法,如此一来就要有劳崔大人推行此举的改革了。”说完便转头看向沈原,道“沈大人,你觉得这样可好?”

    沈原顿时明白了毕绡儿的用意,道“陛下,臣认为此举甚好。不过受崔大人的启发,臣认为可以进行一点点的修改。”毕绡儿示意让沈原继续说了下去。

    沈原道“崔大人入仕,是因为对于田苗之法有独到的见解。可是无论是九品中正制,或者崔大人说的科举,都是在选择学问出众之人,可是学问出众的人也不一定会对农事擅长。所以臣建议,在科举之外不如在立杂科,选拔专业的人才,比如擅长农耕c水利c医疗c税收等。”

    崔远志刚欲说话,胡之舟便抢险道“没有想到沈大人想的如此周到。臣接受平定之时,中正官给了臣上上的评价。臣虽然自负有几分薄才,可是臣对于农耕c水利之事可是一窍不通。幸好陛下将臣带在身边负责一些文书之类的事情,要是让臣负责兴修水利c预防灾疫,臣可是万万不能的。”

    毕绡儿道“如此看来这个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