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联系日益加强,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国际关系的内容也广泛的多,除了政治和军事内容外,经济和伦理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的放到议事日程里,但均势论无法解释如此广泛的问题。于是,相互依存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于1978年发表的《权力与相互依存》就将现实主义的权力均势论与科学行为主义的相互依存论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复合相互依存。来弥补均势论的不足。这些以后会提到。
但西方学者也普遍认为,虽然均势理论的势头已过,但在建立比联合国更有效更权威的世界政府之前,放弃均势战略是危险的。华尔兹认为,国际上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是导致国际冲突的又一个原因,因为缺乏一个能阻止战争的超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他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在这一目标实现之前应该努力维持均势。
冷战后,世界向多极格局发展,也就是说两极格局结束,多极格局开始,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壮大,给限制霸权,稳定国际实力平衡注入了新的力量,当今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联合国还未能有效的有权威的管理世界事务,放弃均势战略是不可能的。
纵观历史,国际社会是在霸权和均势状态的交替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均势论仍是稳定国际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
历来对于均势论的评价褒贬不一。评判的标准就是能否或曾经给人类带来和平。
对于威尔逊来说,均势中进攻同盟和防御同盟间不可能存在和平,而且小国总是被大国压迫,实质上,均势破坏了民主,博爱,民族自决以及所有的政治道德标准,均势未能有效的遏制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的战争,他纯粹是不道德政治的体现,这与威尔逊主义的理想政治背道而驰。威尔逊之所以不相信均势能维护和平,因为他正好处于大战给整个世界带来的痛苦之中,他认为均势产生的恶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平不是建立在均势之上,而是建立在政治道德之上。
尼古拉斯·斯巴克曼声称在均势中,民族国家与其说谋求力量均衡,不如说谋求力量不均衡。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想将自己的力量强加于别人,使自己在力量的天平上永远处于较重的一端,所以,安全就不可能存在于各国的实力竞争中。
斯巴克曼认为:“跟潜在的敌人实力相等就没有安全可言,只有比敌人略强才有安全,如果一国的力量被别国完全抵消,就没有行动的可能性。只有在自由运用相对多出别国的那一部分力量时才有机会做出自信的对外政策。
从心理上讲,一个国家只有自己占优势时,才有安全感,所以在国际社会中,各国试图获得优势,而不是均势。
汉斯·摩根索认为均势有三个不足之处:不确定性c不现实性c不充足性。
不确定性体现在对实力的估量,评判以及比较没有一个十分可信的方法。首先对一国的综合实力评价就较困难,有时疆域大并不代表强。其次国民性很那判断。即国民士气c政府素质。再次,如果估量的是一个联盟的实力,不确定性就更大。最大的无把握在于人们很难弄清谁是自己的盟友,谁是自己的敌人。条约的联盟也不等于实战的联盟。
不现实性是指国际社会中每个国际都有最大限度的增强自己力量的,都在力争一个起码的安全保障。事实上,在均势竞争中,各国都不是以力量均衡而是以实力优势为目标。
不充足性指均势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摩根索认为,现在国际体系的稳定和信心并非来自与均势,而是来自一些思想和道德性质的要素,均势和现代国际体系应建立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上。
这是这些人对均势的看法。那么均势论特征是什么?
首先,西方均势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