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说完了东亚封贡体系,就要谈到欧洲了,而欧洲则是这本书要谈的主要内容,也是国际关系的发端,虽然自己恨不得让中国成为开山鼻祖,但万般无奈,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是从欧洲缘起的。咱们读惯了中国历史,这猛然看一下外国的多少有些不习惯,虽然是这样,但鄙人也想好好写一下,若能有点益处,那也不枉费功夫。

    中世纪通常指公元500——1500的欧洲的政治关系是以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中心的。什么是中心?就是什么都围着你转。什么是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极盛,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在中世纪,除了各个封建王国外,基督教的影响无处不在。

    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犹太教的支派与希腊文化相结合,在罗马帝国东部形成基督教,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西罗马灭亡后,罗马主教渐渐成为欧洲西部教会的领袖,取得了政治权力。

    在5世纪末至10世纪末,欧洲封建化的过程中,基督教通常靠统治王朝的法令传播到大部分国家,教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

    在1054年,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首的东部教会与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分裂,东部自称东正教,西部教会自称罗马公教会,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天主教。教皇通过各国教会组织,对天主教徒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如此一来,罗马既是欧洲的国际政治中心,又是欧洲的经济中心。

    可你们说,天底下哪有不变的买卖,14世纪之后,教权与王权斗争激烈,随着西欧民族国家势力的增强,自己的腰杆一个个硬了起来,当年欺负老子,现在还想?没门!各国纷纷切断本国教会与罗马教廷的联系,更加紧控制本国教会,以前是教权高于王权,现在各国君主翻身农奴把家做,王权高于教权。随着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罗马教廷不断式微,再也不能颐指气使。

    中世纪的欧洲,是由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联合统治的政治秩序,1500年前后的欧洲版图犹如一件百衲衣,缝缝补补,斑驳不堪。小王国,公国,边境贵族领地,城邦交替上演着权力纷争的戏码。没有一位世俗和宗教领袖能一统欧洲。

    与中国的大一统王朝相比,四分五裂是欧洲秩序的突出特征,阴谋充斥,战乱频仍,这是一个扩大战争,施展外交手腕的时代。但历史就是如此,在中世纪的漫漫千年里,在分裂割据的格局中,欧洲孕育了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并将向一直向往的东方发起挑战。

    想要挑战,就要有资本吧。你说你们一个个生活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教会贪污,思想束缚,连吃点好饭都是罪过,眼睁睁看着身边的教士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自己呢,破衣烂衫,禁色禁欲,还发展个毛?发展不了,你挑战什么?挑战大公鸡?战斗鸡?得了吧。

    所以要想吃饱饭,先要解放思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在教会的禁欲主义下,整天觉得挣钱是犯罪,你要能进步,我都会爬树了。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就是这一需要的产物,也使一种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主义出现。什么是国家主义?就是一种建设强大的国家,强调国家利益之上的意识。当然,那时候的国家主义本质上强调的还是君主利益,王朝利益。和我们现在说的国家利益是两码事。

    经济上的重商主义和政治上的加强王权是国家意识思潮的重要体现。

    先说一下文艺复兴,产生于14到16世纪,反映的是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为什么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咱们接着说。

    文艺复兴时期,市民意识兴起,人们崇尚一种风气,比如无论神话还是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