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两日时光,李延青已学完轻功步法,只需时时勤练即可,遂将石壁第三层石穴打开。只见比前两个大了三倍不止,不仅藏有卷轴,另有刀剑鞭枪各样兵器在内。打开油纸包,其中有数个卷轴,剑法刀法鞭法之类无所不包。再看兵刃,长剑虽利,比之银霜剑又远远不及。
其中有一把横刀非同小可,青光隐隐,吹毛断发。唐代刀剑铸造之术冠于古今,唐刀之锋锐灵活,历代不及,成为刀中绝品,后世东瀛剑即是由此而来。李延青因父母年轻时都是用刀高手,自己虽不用刀,却也略通一二,将那横刀取出,拿在手中,长短轻重无不顺手,轻轻一挥,刀刃震若蜂鸣,足见其利。
在青石上摊开刀法卷轴,只见上一行写道:“二十六岁上,扶桑高手左木约战衡阳。时有无宁堂第一高手林见虹与吾齐名,败于此人之手,既得战书,本不愿应战。怎奈左木日杀十人,送首级与我,十日之中百人丧命,不容不出。乃应邀前往,杀之湘水洲中,收其刀为己用,复杀奸恶之徒百余人,以其不祥,弃置此地。”
李延青肃然起敬,原来这把刀还有如此来历。想必师父当日因那扶桑高手滥杀无辜,杀之仍不泄恨,于是用他兵器去杀大奸大恶。此刀杀人数百,确实不祥,然而兵器本身岂可杀人?只有人才会有意杀人罢了。再说古今利器杀人无数的不知凡几,非刀剑之罪,焉能禁绝?
拿过剑招卷轴,卷首书着四个大字:决胜剑法。摊开一看,只见其中不过三十六路剑招,竟是满眼肃杀之气,不禁一个哆嗦。李延青定了定神,以刀作剑,使出第一式,虽是平平无奇推剑横出,却能一击得手,立时致人死地。余下也全为杀招,霸道非常,他心中大惑,暗道一出手就要取人性命,这等剑法即便学了,如何使得?
李延青虽有犹疑,但他曾见父亲所用招式也是这般绝不容情,想来致人死命的凌厉杀招,均是从大小血战中得来,学也不妨,于是依图照练。过了几日,想起自己离家已有月余,不知这半月里是否有书信寄到,于是攀援出谷。到附近镇上一看,果有母亲寄来一封家书,提及父亲已从光州归来,要他安心待在涵元谷中,不必记挂。李延青这才心无旁骛,重回谷底。
堪堪又是两月光阴,初夏渐热,涵元谷中却不见半分暖意。这日开启第四层石穴。这处洞穴离地甚高,比第三个石穴高了丈余不止,好在李延青数月来日夜勤练镈焰元气功,加上寒潭之水相辅,内功已颇有根基,一跃而上,离地近丈,足尖在山壁上一点,又跃尺许,一把攀住石穴,从中取下一包物事。
不料那油布忽开,掉出不少东西,叮叮数声散落一地。李延青跃下站定,低头一看,却是五六柄小小飞刀,虽有十余年不见天日,仍是精光闪闪,锐利如新。他将飞刀一一拾起,一并放在大青石上,摊开卷轴,图上果然绘了教授飞刀之技,如何运劲,如何掷出,一举一动无不详尽。
李延青自幼跟随父亲习武,于各样兵刃都有略知,只是李元芳从不使用暗器,他对暗器之流自然一窍不通,此时一见,颇觉新奇。拿起一把飞刀细看,只见长有数寸,刀身微弧,其上有一枭首,双目圆睁,活灵活现,柄若云纹,尾缀彩丝,奇巧非凡。
李延青心中喜爱,反复把玩。他自不知这柄飞刀曾令江湖中人闻风丧胆,只道是寻常飞刀暗器,细细看过出刀法门,当即在山谷之东单辟一处练刀。此刀全系精深内功为根基,功力愈厚,刀劲愈强,李延青练了数日,初窥门径,只是准头不佳。掷刀十次,中者七八,余下总是偏差数分,后劲不强。但他想勤能补拙,何况飞刀之技也需熟能生巧,故此勤练不辍。
光阴匆匆,寒暑相易,转眼到了初秋时节,李延青到涵元谷已有半年时光。他将谷中武艺尽数习完,虽然未得精熟,但比之初入谷中,早已判若两人。这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