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避灾免祸。

    至于那位“老把头”,传说是一个关东人,早年离乡背井,只身上了长白山去赶山挖参。

    可由于山高林密,荒无人烟,缺乏经验,山路不熟,迷途饿死了。

    临死前他在树皮上留下了遗言,自述身世道,“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喇喇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他死后仍冤魂不散,于是化为一只“棒槌鸟”,以人参果为食,并不断地鸣叫“棒槌!棒槌!”。

    人们说,那是“老把头”在为赶山的人们引路呢。

    所以哪里有“棒槌鸟”,哪里就有人参。于是那些挖参心切的人们,就把那位姓孙的先民视为神仙了。

    拜了山神和老把头后,赵海山便提着开山斧和赶山棍钻进了长白山里。

    赵海山一行人自打钻进了长白山后,那个个的两只眼睛是不敢稍有遛神,要分开每一棵草,查看每一寸的土地,每天还要担心野兽出没,还要与蚊虫相伴。

    四五天过去了,野棒槌精没找到,粮食倒是快吃个干净了。

    赵海山估摸着这趟是寻不到了,便想着下山买点粮食,改日再来。

    他这边正想着,突然有人喊了声,“野棒槌精!”

    这一声“野棒槌精”可是把赵海山的心一下子给揪了起来,二话没说,拔起脚丫子就往声源处跑阿。

    “快来!我这绳子拴不住它!”先前那人已经扯起了嗓子。

    赵海山一听这话,心里后悔的直喊“骂娘”,原来老人们说的是真话,早知道就去淘换点好的铜钱来了。

    为啥这里提到铜钱呢,因为在寻到“棒槌”的时候,有这么个说法。

    这挖棒槌的人会随身带着根系着铜钱的红绳,只要瞧见棒槌,就得把这红绳第一时间给栓上去,因为它能压着棒槌,叫它跑不了,但前提是这红线上的铜得有些年头。

    赵海山他们原来挖的棒槌都没成精,用不用铜钱都能抓得住,所以他们也就没把这事放心上,可谁成想,到了这关键时刻,出乱子了。

    等赵海山赶到那人身边的时候,那还瞧的见什么野棒槌精阿,就剩下根拴着铜钱的红绳躺在地上。

    “跑了?!”

    “跑了......”

    赵海山在原地愣了会,随后叹了口气,而刚刚那位亲眼瞧见野棒槌精的人,已经捶地痛哭起来了。

    “咱先下山把,身上的干粮不多了,拿了新干粮再来趟,这趟虽然叫那野棒槌精跑了,但咱至少知道这老林里真有这号宝贝在不是吗?”

    众人知道赵海山说的在理,都是点了点头,随他先下山了。

    有了上次的经验教训,这趟赵海山他们几个特意凑了二钱银子,淘来了几枚唐朝的开元通宝,这几百年前的铜钱,肯定能压得住了。

    这趟再上山,赵海山他们可没有上次的好运了,不但野棒槌精没寻到,两个大活人还被山里的老虎叼了去。

    就在快弹尽粮绝的时候,赵海山他们再次聆听到了世上最美的声音。

    “棒槌~”

    “棒槌~”

    “棒槌~”

    其中一人指着天上喊道:“是老把头!是老把头!”

    赵海山抬头往天上一瞅,只见一只巴掌大小,面如猫脸的鸟正往东边方向飞。

    这一下子可把剩下的人给整激动了,个个大喊着“棒槌!”就追了上去。

    人家老把头是在天上飞,赵海山他们是在地上跑,前者肯定要快一些。

    一时间,赵海山他们也顾不上什么藤蔓棘刺,就是拼了命的追那老把头,身上划出多少道口子都觉不出事来。

    临了,老把头在一处山泉上空盘旋了会,一眨眼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