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告御状不成之后,刘允升到处一打听,才知道,像他这样的升斗小民,几乎是不可能见到皇帝的。不过,他们给他指了一条路,让他去大理寺试一试。他们说,大理寺的几位老爷,都是好官。

    于是,刘允升又去了大理寺。

    大理寺守门的衙役们听到他要告的人和他要告的事,脸都吓白了。不过,他们还是带他进了大理寺。因为,现任的大理寺少卿薛大人明确交代过,但凡来大理寺告状的,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告什么人,又无论告什么事,大理寺都必须接状。

    大理寺确实接下了刘允升的状纸。

    不过,接见刘允升的大人在屏退左右后,对刘允升说,他告的这个事,大理寺办不了。因为,刘允升要告的事,太大了。大到超出了大理寺的职权范围。至于大理寺是不是办得了刘允升要告的人,那位大人没说。

    随后,那位大人让人将刘允升从大理寺的一个侧门送了出去。送他离去之前,那位大人对刘允升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到处去告状了。那位大人还特别提醒刘允升,让他尽快离开临安,找个地方,隐姓埋名,与妻儿一起好好过日子。

    刘允升虽然只是个小老百姓,但却是个明白人。他知道,既然那位大人办不了为岳元帅伸冤的事,那也一定办不了秦桧了。

    但是,他没打算放弃。他是个打铁的。既然连铁都能够捶扁,他还真不相信,这天下还找不到一处给岳元帅伸冤的地方。

    至于那位大人劝自己尽快离开临安的话,刘允升没放在心上。天子脚下,朗朗乾坤,自己又没做犯法的事,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几日后,刘允升发觉,自己似乎遇到麻烦了。

    他住的小客栈,不让他住了。他又走了许多家小客栈,但却没有任何一家让他进门。他们一行五人想在破庙里临时将就几日,但却被一群泼皮给赶走了。甚至连买几个烧饼,都有官差来对他盘问。

    这样折腾来折腾去,折腾了半个多月,刘允升都没能找到一处可以安生歇歇脚的地方。半个月下来,那位与他同来的老先生禁不起折腾和惊吓,撒手人寰,埋骨异乡。刘允升的一双儿女,也被折腾得生病了。

    就在刘允升几近走投无路之际,他又碰到好心人了。这一次,那位好心人将他和妻儿送到了报恩坊,把他们安置在一间棚屋里,还送给他们一些银两。那位好心人告诉刘允升,让他安心在此生活,暂时莫要再想告状的事。

    刘允升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白白受过别人的恩惠。当他提出要报恩,而且还要再找机会告状时,那位好心人告诉他,岳元帅的事,操心的人绝对不只是他一个人。那位好心人对刘允升承诺,若是真地到了需要他为岳元帅之事出力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他。

    于是,刘允升就在报恩坊暂时安顿了下来。这一呆,就是一年。

    这一年里,刘允升知道了不少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他知道了,自己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他也知道了,想替岳元帅申冤,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他还知道了,蒙冤入狱的,除了岳元帅本人,还有岳元帅的儿子和他昔日的部将。

    刘允升在等待。他在苦苦等待。他在等待那个好心人。他在等待他能够为岳元帅之事出力的那一天。

    但是,一年多了,他没能再见到那个好心人。只是有那么两个早晨,他醒来之后,在棚屋里发现了包着银两的小布包。

    刘允升知道,这些银两,一定又是那个好心人送来的。

    刘允升决定,不再给恩人增加负担。他重操旧业,在简陋的棚屋里给人补补锅c修修农具c打制一些简单的铁器。他挣的,比原来在建州时少多了。但至少,他又能自食其力了。

    “正月间,皇帝应该会出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