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各地关于新石器时代粮食作物的考古发掘较多。

    1931年山西万荣县荆村,1972年河南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晚期遗址中,都发掘出陶罐装的碳化红高粱籽。测定据今5000多年,当时我国已经普遍种植,高粱就是芦粟,原产地中国北方。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河北磁山等遗址及墓葬中,都发现过炭化的谷粒。其中,1973年发掘的半坡遗址距今6000多年,发掘到的除了碳化的稻谷外,稻壳总量达150吨以上。

    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十几个探方四百多平方米范围内,普遍发现了稻谷和稻秆c稻叶,经鉴定为中晚型水稻。距今均约7000年左右,专家们认定是为耕种作物。

    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在《敖汉旱作农业探源》节目中,介绍了考古学家在兴隆村遗址,浮选了大量烧焦过的炭化了的谷粒,距今8000多年。还有石器陶器磨盘石铲等,认定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种植。

    《考古中国》再现这一史实,神农氏尝百草,是公认的一位对于植物有系统研究的人物,最先有资格成为农业种植的发明人。是他发现和研究百草中,包括那些人们赖以生存的谷物,是作物自体的移植再生。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但是,他没有能够深入地把研究完成。正如司马迁所说,是轩辕氏“鞠五种”,发展的原始农业。

    这是轩辕到了逐鹿以后,当时正是春天,他又开始了大面积的种谷。

    在“潜于大泽”的龙池旁边,发现了一片谷子,这些不怕干旱的作物,影响着轩辕种植信心。涿鹿原的早春依旧酷热和干旱,田野里没有万木峥嵘,处处是枯草衰叶。他沿着涿水河边找了一块地,一边拔枯草和野谷的秸秆,一边埋谷。

    没有人了解他所做事情的意义,当他把从路上带来的谷子,和从牛河梁千里迢迢背来的红高粱,从仓库里拿出来,再一粒粒埋到泥土里的时候,议论就多了起来。

    这是让人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因为其他人正四面八方跑得远远地去采谷吃。包括嫘祖,她虽然帮着埋谷,但心里却还有疑问。这一天又来播种,首先是先拔干净地里的草木,然后才能布种。这块地上原来长的是麦子,看轩辕拔了麦秸后,把没有采集了的麦穗揉出籽粒来,再埋到土里去。她就问:“土里不埋,也一样的生长谷,现在这样做,岂不是多此一举?”

    这个问题很有道理,伶伦和夸父摘了几穗在手,也这样问他:“是啊,现在埋谷的地方,土地里本来就长谷。不埋,它生长,埋了,还不一定长。”

    轩辕就耐心向他们讲解谷的生长原理:“我一直就想知道,土地里为什么会长谷。那次在姜寨吃瓜和吃豆芽,发现草谷是其籽种在土里再生,如果是这样,人把谷籽埋在土里岂不是也会生长。你们说这里原来就长谷,是的。不过,人采集时总要留下一些剩谷,为什么?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叫留种。不管哪一个谷地,如果长的谷被都采光,没有籽粒掉在泥土里,就一棵谷也长不了。也就是说,土地里如果没有籽粒或者落谷,地里就不再长谷。”

    三个都是聪明人,马上就明白:“你这一说我们就懂了,就是把谷埋在土里,相当于它自己掉落。这样,原来没有长谷的土地,也会长谷是不是?”

    “是这个道理,而且,种得越多就长得越多。”

    “那就种起来吧。”

    拔了几天的草,几个人手上都磨出了血泡。夸父说:“哎呀呀,累死了,累死了。”睡在草地上一动不动。嫘祖和伶伦两手已经不能再触碰草木,一伸手就说疼。

    伶伦到草丛里去撒尿,惊跑起一只兔子,肆无忌惮的在他们面前奔跑。夸父弯弓搭箭,叫一声:“你们就等着吃肉吧。”一箭把兔子射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