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塑料瓶的生产利润就太低了,差不多任何一家中型以上的塑料厂就能生产,卖得多也赚不到几个钱。

    不过,这些话现在说了没用,得用现实说服才行。

    杨锐这么想着,调整了一下姿势,再次看向窗外。

    西乡开发区位于西寨子乡和西堡镇的交界处。

    西寨子乡原本就是欠发达地区,西堡镇稍好一些,也就是借着几家国企,做出了两条街市出来罢了。

    这样的城乡交界之处,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有国道和铁路经过,然而,也就是经过而已。

    早几年,经济条件很不好的时候,西寨子乡和西堡镇的部分村民,还有做车匪路霸补贴家用的机会,偏偏西寨子乡的杨书记并不纵容这种行为,重拳打击了几次,就让“铁道游击队”和“公路游击队”销声匿迹起来。

    要说起来,西寨子乡甚至溪县的民兵组织能建设的如此标准,也是有铁路机关和相关国企的赞助的。

    像是西寨子乡这样的通衢之处,若是不能管理好道路交通的话,包括西堡肉联厂在内的工厂,都要经营不下去了。

    曾几何时,送往东欧的白条肉,可是直接被人从火车上扒下来了,至于罐头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闷罐车锁起来都要被撬开,车头车尾安排两个人都不行,非得每节车厢两名工人,还时不时的会发生厮打事件。

    那段时间,大约也就是西寨子乡和西堡镇最热闹的时间,不光有本地的村民,还有外乡人也想来讨一口饭吃,以至于流血械斗不断。

    不过,自杨锐上中学以后,西寨子乡与西堡镇,就日趋平静了。

    包产到户成就了中国农村最后的辉煌。

    中国农民,第一次吃饱饭了。不是地主吃饱饭了,也不是长工吃饱饭了,而是一个村子的农民都吃饱饭了。

    突如其来的饱腹感,确实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幸福感。/p>

    在那个农民并不能轻易进城打工的年代里,一个村子的农户动辄数百,人数上千的自然村数不胜数,甚至有的村子,人口多达数千人,以至于能够建起自己的小学、初中,以至于高中,一些农村高中,一个年级还得好几个班。

    这样的繁盛景象,似乎也给人以错觉,生活在农村好像也不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仿佛一直能够持续下去,仿佛一直能够给人以幸福感。

    到86年,农村勉强还是有幸福感的,尤其是在偏僻的河东省,基本生活还是很不错的,傍晚时分,端着装满了菜的碗,打谷场上边吃边唠嗑,直到数十年后,仍然令许多人怀念不已。

    这时候,乡村题材的小说,依旧流行,不是以怀旧的形式,而是文化的现代时。

    然而,86年的农村,已经开始渴望现代化了。

    倒不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80年代的农村根本不敢想这样的条件,但是,有电力供应,或者有稳定的电力供应,让大家聚在有灯照明,一起电视,偶尔能放个电影,就是现代化的标杆了,若是再有方便一点的车来往于乡镇之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车,哪怕是拖拉机,只要能站得下,那也是令人满足的。

    直到去年,杨锐都没有在西寨子乡看到这样的现代化。

    就他所知,这样的现代化,在河东这样的省份,或许要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实现,但是,到那个时间,城市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最多再有一代人的努力,就将中国的农村人口掏了个一干二净。

    等到那个时候,中国的乡村,就只剩下怀旧以及旧人了。

    不过,杨锐入目所见的开发区,却已经没有了一丝一毫的乡村景象。

    特别是深入到厂区林立的配套区,虽然开工的工厂很少,工地上干活的人,却依旧喊着号子,热汗淋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