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1,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2,而不责3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4。天道无亲5,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c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c契:契约。

    3c责:索取所欠。

    4c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c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引语]

    本章继续讨论“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因为积怨太深,就难以和解,用税赋去榨取百姓,用刑法去箝制百姓,都会构怨于民。所以,为政者应该像有道的圣人那样,行“无为”之治,以“德”化民,给予而不索取,不扰害百姓。这就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评析]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否则,肆意盘剥c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c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原文]

    小国寡民1。使2有什伯之器3而不用;使民重死4而不远徙5;虽有舟舆6,无所乘之;虽有甲兵7,无所陈之8。使人复结绳9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0,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c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注释]

    1c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此句意为,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2c使:即使。

    3c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多种多样。

    4c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5c徙:迁移c远走。

    6c舆:车子。

    7c甲兵:武器装备。

    8c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9c结绳:文字产生以前,人们以绳记事。

    10c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

    [引语]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