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族2%,(Hammer,2006)台湾原住民6%、土家族2%、苗族9%、瑶族7%、越南7%、壮族10%、马来西亚13%、菲律宾4%、东部印尼9%、西部印尼0%,(Xue,2006)**5%、达斡尔族1%、鄂温克族7%、锡伯族3%、满族9%、黎族5%、羌族2%、畲族7%,Bama瑶族9%,Liannan瑶族7%,(ZhouRuixia,2007)藏族9%。
总体上看,O1最高频率出现在马来语居民中,台湾土著最高,其次为中国华南地区的各民族,如黎族、土家族、羌族、畲族等。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比较多的数量,显示O1曾经分布在从华南到华北再到东北地区的广阔地区,但华北地区的O1则在后来O3崛起后消失了,华南和东北地区的则保留了。
O2*是扣除O2a和O2b的原始型O2,在东亚也有比较多的分布。
O2*分布在以下人群中(karafet,2001):华北汉族5%、宁夏**7%、韩国人7%、满族人8%、鄂温克族9%、鄂伦春族5%、台湾汉族1%、土家族1%、彝族3%、瑶族0%、外蒙古人3%,(Xue,2006)**9%,赫哲族2%,达斡尔族6%、满族6%、内蒙古人2%、鄂伦春族5%,哈尔滨汉族6%、伊犁汉族4%、延边朝鲜0%、羌族9%、黎族8%、bama瑶族1%、外蒙古人5%。
综合看,东亚人中,华南的瑶族人两组数据,一个1%一个0%,比例都很高,其他民族都很低,但东北地区也有比较高的比例,显示O2*最初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但中部被一个其他人群割断了,推测可能是龙山文化(O3)的崛起取代了O2*,造成了O2的隔断。
O2a,是O2的最大的一个支系,高频率的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壮侗语(Daic)居民中。
2007年李辉的史前长江一文显示,江西吴城文化中,O2a是主体成分,今天,O2a也是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汉族之中。
O2a在汉族中,主要出现在南方,如文波2006年的数据中,甘肃汉族1/60、河南汉族0/50、辽宁汉族1/48、内蒙汉族1/60、山东汉族2/185、陕西汉族1/90、安徽汉族0/22、湖北汉族0/18、江苏汉族4/100,总体上长江之北的北方汉族为9/633,只有5%,复旦2002年的数据,北方汉族1053人中13人为O2a,比例为35。总体看,O2a在北方汉族大致也就是1%的比例而已。而长江之南的汉族中O2a则非常高的频率,如2006年数据中,浙江5/106、上海汉族0/55、江西1/21、福建长汀客家4/148、广东汉族12/64、广西汉族7/26、湖南汉族2/15、四川8/63、云南汉族3/93,591人中发现42例子,比例1%,而复旦2002年的数据中,南方汉族,652人中发现47人,为2%,两者比例十分接近,可以说,大致长江之南O2a也就7%,只有广东8%,广西9%偏高,,扣除两广之后的南方汉族,文的文章中O2a大致为6%(29/501),这个比例显然与北方汉族是十分接近的,显示了除了两广外,汉族内部成分的高度一致性。
汉族之外,O2a高度集中在南部壮侗语居民和周边民族中,如复旦2002年数据中,壮族10/28,泰国13/20、高棉族9/26,又如董永利2004年的数据,傣族44/112、壮族18/47、水族8/40、布朗族14/28、傈僳族20/49、纳西族19/40、布依族28/48,XUE的数据里,布依族19/35、哈尼族17/34、黎族21/34,2006年石宏彝族中的僰人为16/32。Han—junJin的数据,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