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他发现环境依然很复杂,自己依然掌控不了很多东西,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都无法掌控,他很压抑,情绪特别敏感,经常和母亲闹别扭、发脾气。
他发现自己是那么反感那个别人称之为太后的母亲。
在顺治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没法和谐。本来母子之间应该很和睦才对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不是提出过什么恋母情结吗?母亲和儿子本来不应该有那么多矛盾的,顺治帝为啥这么恨自己的母亲,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中间可能有个过程:恋母恨父恨母。
母子关系不好,君臣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夫妻关系也一样。最后没办法,只好一头扎进佛教中,可惜就连出家都失败了,在内外jiāo困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二十四岁的顺治患上天花,一命呜呼。
顺治帝有“痴情天子”的称号,那是基于他对董鄂妃的迷恋,其实董鄂妃还是他从他弟弟那儿抢过来的。为此,他弟弟受不了,自杀了。要说顺治纯情,真不太可能,根据洋鬼子汤若望的描写,顺治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对董鄂妃的痴情,好色跟痴情有时候并不矛盾。像他老爹皇太极,老婆一大堆,还是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十三岁的顺治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名义上是顺治掌权,但是背后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yīn影孝庄。二月初十,顺治率领文武大臣给孝庄上尊号昭圣慈寿皇太后。
皇太后随即也有所表示,亲自给顺治下了一篇《诰谕》,这份《诰谕》可以看作是教导小皇帝如何当皇帝的,我们不妨摘录下来,确实挺有道理,是封建社会里做好皇帝的指导xìng文件,凝聚了孝庄历经政治波涛后的大智慧。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这番话说得非常漂亮,体现了孝庄的一片苦心。如果顺治帝能够将其谨记于心,即使赶不上儿子康熙,估计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顺治非常叛逆,表面上谨遵母后教诲,背地却按着自己那套行事。
根据史书记载,福临亲政的第五天,他妈给他找来了一个皇后。这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论理亲上加亲,在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的古代,绝对是美事一桩啊!就连福临也认为这女孩子不但容貌可以称得上是佳丽,而且心灵手巧称得上贤惠。但是当大臣们请求在二月内举行婚礼的时候,顺治帝却说这事得从长计议,暂且还不行,容我慢慢考虑。
顺治的表现让孝庄的老花镜都快掉下来了,儿子这是咋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孝庄不理解的是,孩子长大了不由娘,以前你说啥是啥,现在你指东,他偏要往西。因为顺治帝正在长大,他的独立人格正在形成。
顺治从一出生就是皇太极的儿子,老爸死后,母亲为他打理一切。母亲跟多尔衮斗智斗勇,他是看在眼里的,他的江山是母亲给他的,现在母亲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婆,什么都是母后做主,母后英明,母后伟大。那么,顺治的自我呢?他的尊严呢?他的独立人格呢?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多尔衮死后,顺治仍然还只是一个傀儡。不,他已经受够了做傀儡的日子。他要亲手构建自己的幸福,所以他不能接受母亲为自己安排的老婆。这可能就是青春期的叛逆,顺治发育得稍早一些,十三岁也不算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