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同征讨。万历皇帝给朝鲜写了一封信,要求朝鲜和天朝大国一起征讨奴贼。朝鲜当然是能应付就应付。

    严明军纪。皇上说军纪一定得严明,不严明的话战斗力不高。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军纪不是一天就能严明的,其他方面搞不好,军纪想严明只怕也难。

    万金悬赏。明朝皇帝从朱元璋开始就非常小气,万历皇帝能够拿出一万两悬赏努尔哈赤的人头应该说是够大方的。当然,努尔哈赤人头的价值远远不止一万两。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谁有本事拿努尔哈赤的人头啊!

    经过十个月的准备,援兵总算到达辽阳。朝廷担心劳师动众,时间一长,花费越来越大,所以屡次催杨镐快点儿动手。打仗这东西就像生孩子,不酝酿好,那不就是早产吗?所以,这场剿贼之战我们可以想象。

    杨镐本是个腐朽贪污的老将,现在压力也非常大。于是,只好提前动手,在辽阳的演武场点兵,颁布了十四条军令,最后,杨镐底气不足地说道:“违令者斩。”为什么说杨镐底气不足呢?以前在抗倭战争中,他就谎报军情,明明吃了败仗,他却说击败倭寇,斩首多少多少。

    这天,杨镐拿出皇上御赐的尚方宝剑,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斩掉抚顺之战中临阵脱逃的将领白云龙。白云龙也够冤的,主将投降了,自己能不跑吗,自己没跟着李永芳一起投降就已经是不错的了。

    誓师之后,杨镐兵分四路,直接杀向后金的国都赫图阿拉。

    第一路是左翼中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保定总兵王宣等人率领,发兵两万五千,从抚顺出兵,直指赫图阿拉。

    第二路是右翼中路,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和参将贺世贤率领两万人,从清河出发,途经建州南部,向赫图阿拉进攻。

    第三路是左翼北路,由总兵马林率领两万官兵,外加叶赫部两千盟军,从开原出发,途经建州北部,进攻赫图阿拉。

    第四路是右翼南路,由总兵刘率领一万官兵,外加明朝胁迫朝鲜的一万三千士兵,从建州东部进攻赫图阿拉。

    四路大军,总兵力有十万,号称四十七万,洋洋洒洒地涌向后金的国都。杨镐自己坐镇辽阳指挥,原计划在二月二十一日出征,但是当时大雪满天飞,于是改为二十五日进攻。山海关总兵杜松比较了解敌人,认为现在出兵不利,请求暂缓出兵。杨镐不同意,因为上头一直在催。总兵刘认为现在还不了解地形,不宜仓促出兵。杨镐听了大发脾气:“国家养士是干啥的?临阵就退缩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吗?如果再有推延塞责的,军法处置!”

    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明军在这场战役开始就没有做到知己知彼,出兵之仓促让人咋舌。那努尔哈赤表现又如何呢?

    事实上,在杨镐出兵之前,努尔哈赤就派人打探到明军的军情,知道杨镐准备兵分四路进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心想,你兵分四路,我就偏偏一路,集中优势兵力把你们逐个击破。

    了解敌情后,努尔哈赤也不忘临阵磨qiāng,将武器擦得更锋利;还派出侦察兵,沿途搜集军情,一路勘察地形,在合适的地方设下埋伏。同时,坚壁清野,埋粮填井,撤回沿途的女真兵民,全部集中到赫图阿拉,这样就相当于把拳头捏紧了,只等对方过来,给予对方致命一击。

    杜松首先出发,作为一员勐将,杜松打仗的本领值得肯定,但他为人骄横,刚愎自用,而且又很贪功。他率领二万多人,抵达抚顺关后,急行军越过五岭关,一路到达浑河。这时已经是夜晚了,大家都说就地宿营。杜松却自作主张,让人测河水多深,一看不到马肚子深,居然脱掉衣服,光着身子骑马过河。士兵们看他这样,都很吃惊,让他穿上衣服,他却豪放地说:“进入阵地,披坚执锐,全副武装,不是男子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