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焕有所畏惧,现在又一次次目睹他的神威,无不畏惧。一时间,在实力悬殊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上演着一次次两军拉锯战的奇怪现像。
可是,每一天都是用血用命和清军苦苦硬撑的明军,他们身后的广渠门,却被祟桢帝从里面用大石封死,袁祟焕得不到任何增援与补给,军中无水无粮,若不是城门下有一条小水沟,这九千军士早就不可能有戏了,城内的百姓不知外面的局势如何,但是城头的护城士兵却能含泪观战。紫禁城内,大明天下最强悍的御林军,还有护城军里三千营的人,哪个不能以一当十?现在却搁置在一旁,对皇上“贴身保护”。
袁祟焕在城门外奋战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在城内传扬开来。第三天,城内百姓终于冲上城墙,他们不愿看到这大明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被祟桢帝这样无情地践踏,若是败,大明的国都京城将会沦陷,这将会是每一个大明子民莫大耻辱,迁都?亡国?哪条路都让人无法接受,汉人的江山是明太祖朱元璋从蒙古人那儿抢回来的,现在后金的清军又想效仿蒙古人统治汉人,像蒙古人一样开辟一个大元朝,这对汉人来说是决对不能容忍的。清军的几次屠城史更是让百姓恐恐不可终日,但是百姓又有何能力去改变这金国八旗大军压境的局势呢?
短短的三天里袁祟焕的军队消耗了约四千人,死去的将士为国家卖了命,但临死时都空着腹,他们悍卫着这一墙之隔的京城,悍卫着祟桢的皇权,但祟桢却让这些为他拼命而损命的亡灵变成了饿死鬼。
在这关健的时刻,城内一个名叫万曲的富商之妻,领头做好饭菜,用荷叶包裹,再拿红绳捆绑,又在外面套上牛皮纸,最后又是红绳加固,人们称它叫“屈原荷包”,墙内百姓只要有锅有灶的,都宁愿自己空着肚子,也要先在自己吃饭前做好“屈原荷包”把这救命的粮食带上城墙头,向下扔去,投送给正在下面保卫大明江山的袁祟焕的军队。
城头兵防之地,原本是不让百姓与女流进入的,但城头官兵这时早都不用这种愿坐视不理的态度了,不仅为百姓提供方便投送粮食到城脚下,更是加入其中做好饭菜包好后丢下去。这种军民涌入城头共事的情景,在明太开祖开辟明朝后的两佰多年里实属少有。
从第三天开始,正当剩下的那些饥饿的明军,人心开始涣散之时,从身后城墙上抛下来的一个个小小的“屈原荷包”又把军队里将士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士气又得以大振。袁祟焕的这支峥峥钢铁之师,终于可以开始不用饿着去和清军拼命了。
英雄总能创造奇迹,将士们的士气也因这些后方百姓的红线粮包,受到精神上的安抚,这种安抚远远比拿它裹腹更受其用。
“我们并不是孤军奋战,我们身后的百姓与我们同在,就像我们的父母,城墙虽厚,但阻不断百姓对我们的牵挂,大明的百姓们与我们都在保家卫国,清军若想入城,请从我的尸体上踏过,清军可以杀我,甚至可以鞭策我的尸体泄愤,但他别想捉到一个俘虏。”
第四天,明军只剩下一半的人数,近五千人,袁崇焕把队伍分开,形成两组,前面一组与清军对峙,后一组在后面靠着城墙休息,饿了就捡食地上的红线粮包,这些天,每天都会迎接两三次清军的进攻,说不准下次就轮到自己,但没有人再害怕,士气相当高昂,两军交峰时,每个士卒都是浴血奋战,像为队友挡刀挨枪的壮举随处可见,这支队伍以形成了一个整体,攻不破,战不降,闲下来的士卒给自己包扎伤口时都是吹着小曲,这儿不可能听得到受伤的兵士的呻吟声,就算伤口再疼痛,在这种气氛里谁愿意呻吟?这儿体现出的只有好男儿的峥峥傲骨,没有懦弱,甚至没有痛楚和恐惧,面对强大的敌人,表现出的淡然与不肖,给战友的勉励不难想象,在战争的最前沿c在生与死的分界线,笑声,甚至是歌声一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