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雍丘是一座古老的大城,早在魏国建立之前,这里是杞国的都城,后来这个国家被宋所灭,但这片肥沃的土地并没有长久的被宋国所占有,宋国徒霸一时,更多的时间里一直都夹杂在大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宋国无法独善其身,这块土地很快便易手,在楚国和晋国之间流转,而近百年里,他一直在魏国的手中。

    魏国迁都大梁之后,雍丘对魏国越来越重要。雍丘为中心周围有近十座小城,而雍丘也是魏国都城的一道重要屏障。雍丘距离大梁城只有一百里,而在豫州的平川上,没有任何险要可守,没有了雍丘的外围保护,宋国的大军全速前进,两天的时间便能抵达大梁城下。

    按着常规情况,大梁城到雍丘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十分畅通,雍丘作为一座坚城,拥有一万五千人的守军,加上周围和城中的百姓,完全可以抵挡近十万大军。而在敌人攻城的时候,周围附近的小城和后方的大梁城都有住够的时间做出反应,迅速调集兵马动员人力进行增援,将敌人阻挡在雍丘一线。

    在原来的历史上,宋康王只攻下了魏国两座小城,因此魏国也并没有和宋国计较。这场战争最终到秋季,因为齐国向楚国边境大规模增兵,宋康王见魏国城池坚固,觉得攻打雍丘有些不合算,便转头去捡起了楚国的大便宜。

    而这次,当宋康王见识到火药的威力之后,改变过去的战略方案,不再搭理那些小城,而是一举攻下雍丘大城。这个战略很冒险,如果一旦攻城进入相持中,那些雍丘的卫星城就能成为宋国巨大的隐患,城中的魏国人能出城偷袭宋军,甚至断其粮道,最终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宋康王的冒险是值得的,一举拿下来了这座坚城,那些小城便失去了依托,而宋军有个一个坚固的据点囤积物资,然后将小城各个击破。

    战国时代和春秋时代的不同是国野界限的消失。春秋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不多。只有生活在城市近郊的那些和贵族关系亲近的人们才能成为国人,国人在各方面待遇都优越于距离城市较远的野人,他们有井田,在城市有房屋,受到国家法律管理,而野人则不同,服役和税负更重,而且很多地方的不到保证。但到了战国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片的土地被开垦出来,制度因此开始发生变化,进行调整起来。这就是变法。耕田开垦越来越多,就越需要人和土地,因此战国时代诸侯都变得更加实际,不再去图那些争霸的虚弱,而是更看重人口和土地。对于人口的迫切需求,使得野人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各国纷纷在能开垦的地方筑城聚集人口进行管理。严密的管理体系使得人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如果按着后世的结束,这个时代的城是一个环宽泛的概念,相当于一个镇就有一座城池。城池是一个集合行政,军事兵站,粮食储存基地,避难所和要塞等功能的综合设施。而攻下城池就等于彻底得获得了这个城所辐射的一片土地。当然小城的辐射范围一般不大。举个例子,如果在城池在北京市重心的位置,一旦点发入侵,距离城市方圆十公里的百姓一天就能入城避难,而距离超过这个范围的房山区的人就悲剧了,他们深知赶不上敌人的速度。如果大家都用一座城池,那么它必然要修筑更加高大,更宽敞,材料运输是个麻烦,同时征用的百姓也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来参加劳动,修筑城池的成本会更高,而且城池太大遇到兵力不足时防御就会显得很吃力。所以这不划算。古人的解决方案是北京中心位置修一座大些的城,因为这里人口多,而在房山等远一点的地方修建小的城池,这修建起来很容易,同时就地取材和就地征用劳动力,筑城和维护都很方便。小城保护这打城,起到前哨的作用,而大城也成为小城最坚实的依靠。

    史书上总是记载一场战争夺几十座城,但在地图上,它的面积都不大,因为那是些小城。如果要觉得性质的控制一片区域,就必需打下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