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霜降刚过,天气就冷了起来。有的人已经穿起了厚厚的棉衣,原野上落叶飘零,丛林中繁花落尽,而平城里的树木依然苍葱,路两边虽不能说绿草如茵,枯黄了稍尖心儿还有点绿色的小草点缀在冬青丛中,一簇簇月季花毅然在冷风中摇曳着c绽放着,虽然花朵儿小了点,依旧是色彩斑斓,火红的c淡黄的c粉红的c纯白的,色彩缤纷,艳丽无比,给人以暖暖的感觉。坐落平城县城西关的剧场也在这样的气氛里热闹起来了。这是三花班在这里演出一些地方小戏,如:《皮秀英四告》,《秦香莲》等。平城本来有剧团,是唱京戏的,但是人们不喜欢看,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剧目太少,在这个县城就流传着:平城京戏没看头,今天借东风,明天黄鹤楼。人们反而把自家的剧团淡忘了。
三花班之所以叫三花班,不是因为班主姓花,而是戏班里有青衣,花旦,老旦三个女角,分别叫:大姐金银花,二姐玫瑰花,三妹花。尤其是花戏唱得好,人长得也好。去年花才十五,人长得还不怎么丰满,没看出怎么漂亮,今年十六了,长的就楚楚动人了,都说女大十八变,这话一点也不假,这一年时间花就变化得十分大,如今就成了人见人爱的角了。加上戏又唱得好,三花班就火了,看戏的人也是冲着她花来的。
三花班也就火这两三年,先前不怎么出名,花成了主角,三花班就开始火了。老花头索性也把男演员的艺名也改了,中间都加了花字,例如金银花的男人叫花虎,玫瑰花的男人叫花彪,还有花豹,花狼,花熊,花猫等,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字辈了。至于花字的下面用什么字,老花头并没有想的那么远。
每年秋后三花班都会来平城唱几天,有时能唱个把月,他们选择的时间又是农闲时间,周围乡村的人都会来看两回,所以,三花班一来平城就热闹起来了。看戏是一个方面,看人也是一个方面。一个戏班火不火,演员是关键,戏要唱得好,人再长得漂亮,,戏班想不火都难。这不,台下已经坐满了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没开场之前,大家都在议论着谁唱得好,谁长得好。
不过今天还有一个话题,那就是平城西北角,一个荒芜多年的院子闹鬼了,因为门前多了一张告示:敢来此院住一宿者,送黄鱼五条。这个诱惑力太大了,亮晶晶的五根金条,住一宿就到手了,谁不想试一试?结果,几个胆大的去了,这一走,就没见人回来,那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呀,弄得人心惶惶的。
就是聊到这个话题,都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不敢大声说。
戏快要开场了,人们也不再议论了,开始注视着舞台
一个衣着时髦的年轻女子,二十来岁的模样,挤到一个少年的背后,拍了拍这个少年的肩头,问:“少东,看到你哥了吗?”
被称作少东的少年,转过脸来,他是西关徐家的二少爷,十七八岁的模样,他看到年轻女子,忙说:“哦,雪梅姐呀,我哥他,刚才看到的,这会没呢,不知道去哪了。”
这个叫雪梅的女子是东关赖家的大小姐,雪梅嘟哝嘴,不满地说:“明明说好在剧场的。就是找不到人,见鬼了。”
少东说:“雪梅姐,要不,我帮你找找?”
雪梅有些恨恨地说:“不用了,我自己找,看他到哪疯去了?哼!”这时,报幕员走了上来,清了清嗓子,大声地:各位父老乡亲,今晚,在大戏之前加演一个小调,是由爱花c养花,唱花c写花的花痴徐少东少爷亲自操刀写成的《鲜花调》,希望大家喜欢
台下发出了并不热烈的掌声,稀稀拉拉的,少东的脸上露出了不太自然的神情,心里想,难道辛辛苦苦写出来的小调能不能受到欢迎?少东的心里多少有些紧张。
二
大幕徐徐拉开,随着一阵急促的锣鼓声,少东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