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方泽的微博悄然的更新了,一首大家谁都没见过的诗。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说得真好啊,突然感觉这人并不像他们说的那样”
“没错,能写出这种作品的人,怎么可能虚伪,从诗里面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我喜欢最后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抱负啊”
“大家先别骂了,都看看这首诗”
“我们大家一起把这首诗分享在各大论坛,让大家都看看”
网上虽然多暴力,但也不乏一些很理性的人,大家起初看到网友们对方泽的责骂,也只是抱着一份怀疑的态度,但这首诗一出,他们从诗里面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博大的胸襟,尽管很多人对于全诗并不是很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写出这首诗的人表示认可,由诗看人,人可以说谎,但诗却不会,所以他们都相信方泽是个有抱负的人,而不像网上说的那么不堪。
各大网站上有人将这首诗转发出来,只是骂方泽的人实在太多,诗一发出来就被民众的叫骂声淹没,发一次没用,那就发十次,发一百次,总会有人看到这首诗,点进来看看,然后停止自己的谩骂,也发给更多的人看。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帮着转发,网上的谩骂声也似乎停止了,各处都是讨论这首诗的声音。
“这首诗真好,能写出这种诗的人一定不会太差”
“那你刚才还骂的那么厉害”
“没错,刚才就属这货骂的最凶,句句问候人家人”
“额,这不是不知道嘛,要知道我就不骂了”
“骂来骂去有意思吗,先来看看这首诗吧,我真是越看越喜欢”
“我也喜欢,我要把最后一句用做签名”
“我喜欢倒数第二句”
网络上不乏一些文学素养高的人,立马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度的剖析,一个认证是北大文学系教授的微博账号发声了,“我不知道写这首诗的是怎样一个人,但我可以说的是,这首诗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从这首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事物,从这首诗的背景来说,应该是战乱年代,但这只是一个比喻,也可能是将生活上的一些困境形容成战乱,下面是我和系里面专门研究诗词的老师一起翻译的,大家看看。”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度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这样狠心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虑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得,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下个没完,长夜漫漫,我睡不着,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老百姓,让他们开颜欢笑,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草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全文的翻译到这里就结束了,看着最后一句话吗,网络上渐渐没了声音,许多人都沉浸在这伟大的理想中,不为自己,只想着天下间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这是怎样一种胸襟与抱负,这样的一个人被他们污蔑与谩骂,他们突然感觉替自己感到脸红。
很多人看完了北大教授的翻译,都默默的转到方泽的微博底下。
“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
“对不起,我们误会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