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很快就知道村里出了省高考状元,刘家荣恩堂也准备大办一场。
办升学宴根本不用刘启原一家操心,也不用刘启原一家出钱,反而会有钱拿。
捐资助学,这是农村千年保留下的习俗。
来吃宴席的人,不仅交了宴席的钱,还要出一份捐资,多少随意,但也有着潜规则。
村里刘姓最有钱的是刘向东的三伯,他拿出五百。
余下的就按这个数往下,有人出三百,有人两百,最少的也要捐五十。
刘启原没想到镇长和镇书记闻风而来。
刘向东出面给镇长和镇书记敬了酒,收入红包两个,回去后一看,两个红包都是一千,共收入两千元。
村里升学宴上收到村民们的钱共是三千七百块。加上镇长和镇书记的两个红包,升学宴就收入五千七百块,足够一年的学费。
状元就是好,果然名利双收。
刘向东记得自己前世大学宴只收到一千多块,还是状元的牌子能吸金。
半个月之后,刘向东收到特快专递,东华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开学时间很快就到,刘启原不放心刘向东自己去b市,一定要送儿子上学,却被刘向东劝住。
“爸,我早就跟一位同学约好,一起去学校,她考的是外语系。”
“你同学有家人里陪着吗?”刘启原问。
“有的,她父亲陪着去。”刘向东只好骗父亲。
“那好吧,到了那里打一个电话回来,就打你三伯家电话就行。”
“好,我知道了。”
刘向东的行李很简单,只有一个拉杆箱,最重要的是他怀里那张有两万块的银行卡。
整个假期连状元奖金刘向东赚了差不多四万多块钱,唐玉华想把这些钱全塞给刘向东,最后刘向东只要两万,剩下的钱让母亲自己处理。
唐玉华想的当然是把钱留着给儿子当学费,大学是四年的呢。
刘向东是想着让家里早些建红砖房子,可现在钱还不够,看来上大学时还得想办法赚些钱,让家里早日能建起红砖房。
辞别家人,刘向东来到县城,直接到医院找姚诗静。
刘向东第一次见到姚诗静的父母和她弟弟姚志超。
“叔叔好,阿姨好,我叫刘向东,是姚诗静高三的同班同学,考上东华理工机械系,跟姚诗静约好一起去学校。”
“爸,妈,向东是今年省理科高考状元。”
姚诗静的父母都是乡下农民,他们只知道古代的状元可都是大官。眼前这位男孩虽然还很年青,可他们对他却表现得很尊敬。
“向东哥,你是我的偶像。”姚志超和他父亲现在住同一个病房。
“志超初三了对吧,好好学习吧。”刘向东口气像是一个长辈。
“我今年一定会考上一中的。”姚志超决心道。
见过刘向东之后,姚诗静的父母这才放心让女儿跟着刘向东一起去学校。
先要坐大巴到省城,然后在省城坐火车去b市。
在县汽车站,刘向东见到也是只带一个拉杆箱的沈虹。
“你们俩想单独私奔啊,没门。”沈虹笑得像一只刚抓住鸡的狐狸。
“就算带上你,一样可以私奔啊,你就当是诗静的丫鬟吧。古代小姐私奔,身边总跟着一位丫鬟的。”刘向东反击道。
“切,为什么我不能是小姐,我就是当丫鬟的命啊。”
“谁当小姐,你们两商量着办。反正我这个才子是当定了,谁让咱是状元郎呢。”
“臭显摆,状元郎全国三十多个呢。”
单独跟刘向东在一起,姚诗静也有点不自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