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青岛城的发展速度超乎了方云和王永民的预料,随着大量的商人和工人的涌入,不管是城内还是城外郊区地价都开始上涨。

    刚开始的时候,城郊的土地可以说是一文不值,第一个发现商机的商人李平,只用了五两一亩的白菜价购买了一百亩土地的使用权,一百亩地足足有六万个平方。

    即便以明朝的建筑水平,简易的临时房基本上全是一楼,但架不住总面积大,六万个平方李平足足建出了六百套临时房。

    就这还是主要是因为李平为了赶时间,再加上这种出租这种临时房他也第一次干,李平不得不谨慎一点。

    一下子建设六百套临时房的投入也不小,尽管一套成本价加上工人的公子也只需要七两银子,可六百套下来那也要四千二百两,加上买地以及其他杂七杂八花费,李平足足投入了五千两银子。

    只是李平很快就后悔了,六百套临时刚一建好,就全部租出去了,而且还是王永民亲自帮他张罗的。

    王永民当然会为李平张罗了,青岛城几十万百姓不能一直住在野外啊,影响青岛城形象事小,关键现在还是四月天,仅靠那些临时帐篷,御寒的功能还是很有限,住久了很容易冻伤人的。

    商人李平不仅一下给王永民解决了几千人的住宿问题,还给其他的商人开了一个很好的头,让李平享受一些特殊的待遇也是应该的,也让其他商人看看,官府并不是只知道向商人收税,同样也会维护商人的利益。

    当然,王永民亲自出面接见李平还有一个小目的,那就是和王平商讨临时房出租的价格。

    眼下青岛城的百姓基本上都有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使王平把租金定的比较高,但只要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百姓们咬咬牙还是会接受,毕竟相比住那些漏风漏雨又脏兮兮的帐篷,谁也会选择住安全干净的临时房。

    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这是王永民不愿意看到的,他们建青岛城虽然是为了发展商业,但是发展商业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改善民生,如果商业发达了,百姓却还在原地踏步,那建青岛城就失去了根本意义。

    经过商讨,尽管是王永民主说,李平主听,不过最后还是达成了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每一套房子一个月的租金一钱一个月,直接租一年的话,只需要一两银子一年。

    一钱银子一个月,对百姓来说,只需要做两天的工,就能租的起一个月的房子,这对他们来说,基本上不会构成负担。

    对李平来说,最多要七年就能回本,七年后,这六百套房子每年至少能为李平提供六百两的收入,这可是相当于六百亩地一年的全部产量。

    实际上登州府的地主,如今基本上只能收两成的地主,这六百套临时房,相当于一个拥有三千亩土地的地主一年收入。只要李平不造方云的反,这六百套临时房就一直是他的,可以想象这其中的利益有多大。

    而且这一切还是都是建立在青岛城地皮不涨价的从基础上,但实际上这根本不可能,不要说七年后,仅仅一个月后,青岛城内城外的地皮就开始疯涨了。

    不仅是后世过人复制能力强,古代人国人复制能力同样强,他们虽然没能像李平一样,第一时间发现这种商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像李平学习啊,做不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上螃蟹就行。

    青岛城的百姓足足有二三十万人,李平建设的六百套临时住房,才解决不到五千人的租房问题,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还有巨大的商机蕴含在其中。

    所以接下来,青岛城外无主的地皮就在以一百亩,五百亩,一千亩的速度急剧减少着,随之而来的就是低价在飙升,从五两一亩变成二十两、三十两,四十两,最后定在了五十两一亩才终止了增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