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一卷春风徐来]
第21节第二十一章感激涕零(1)
第二十一章感激涕零(1)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结束后,中央努力把会议精神传达到党外,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间去。
中央和各地都动员舆论进行了大量宣传,以造成声势。1月30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1月30日至2月7日,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体会议。除原有545位委员外,增加了119位新委员,还邀请了626位各界人士列席,参加会议的共计1290人。
到会委员和列席人员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其中不乏知识界的名流,包括受到批判的梁漱溟c梁思成以及旧派学者陈寅恪等人。
和国务院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举行如此规模的会议,显然是为了展示统一战线更加广泛c更加强大和空前未有的团结。
希望通过这次会议,把有关知识分子的新方针广泛传达到党外,并在民主党派和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讨论,以达到全面动员的目的。
尽管会议安排的报告主要是谈中国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以及当前面临的新任务,但在实际进程中着重讨论的还是知识分子问题。
周恩来的政治报告从执政者的角度讲述了调整知识分子政策的立场和决心,郭沫若则在专题报告《在社会主义中知识分子的使命》中对此做出回应。
不过,郭沫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又是知识分子政策的代言人。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并营造热烈反应的氛围,在仅一周时间的大会讨论中,安排了235人作“响应性”发言。
全部代表发言均由新华社发了通稿,而《人民日报》则从2月3日至13日每天以几个版面,全文刊登了226篇大会发言(含联合发言)。
2月6日发表的梁漱溟发言达4000余字,2月9日再发消息,补加一段,以显示对其发言的尊重。
知识分子对的新政策当然不会无动于衷。发言中不乏“兴奋”c“激动”c“欣喜”c“愉快”c“光荣”c“荣幸”c“幸福”的用语,显然已经超出了响应性发言所必须表现的热度。
许多知识分子为自己能成为这次会议的座上宾而感到受宠若惊,也是真实的。不过,应该说他们的这种热情主要还是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新中国在短短几年内的迅速成长,使知识分子感到扬眉吐气。北大东语系主任季羡林教授的发言表达了这种心境。
他说:对一个旧知识分子来说,接受天翻地覆的伟大的变革,有许多“苦难”,“恐怕比唐僧的81难还要加上一难”。但知识分子没有垂头丧气c愁眉苦脸。“根据我的体验和观察,我们这些知识分子简直是愈来愈高兴,愈来愈年轻,愈来愈容光焕发,愈来愈精神抖擞。我们都彷佛吃了返老还童的仙丹,身体里面时时产生着新的力量。”
哲学家冯友兰教授说:眼看祖国几年之间,一跃而为世界强国,“真是如旭日方升,光芒万丈”,我们都是欢欣鼓舞,愿“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添上一分力量。”
知识分子当然渴望在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一显身手。
数学家华罗庚说:“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能够生长在这时代是无上的幸福,无上的光荣。因为就在这一代,我们将亲眼看到我国的科学事业将从落后的状态飞跃地进入世界水平。”
历史学家顾颉刚建议,要组织力量搜集整理中国汪洋大海般的史料,他满怀信心地说:史料整理“在12年的规划里必然被列为一个重要的部门”,“我们大有工作可做”。
二是对于改善知识分子境遇的诚意,尽管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