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施工机械技术挖掘隧道极为费时费力,因此隧道仅仅停留在了概念阶段,除了地下矿井真的没有能出去的道路。我们都心喊一声侥幸,如果不是桓头,我们恐怕都要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最后因为醉氧活活累死,随着能见度逐渐降低,我们冲进了浓雾区。

    我们眼前都是白茫茫一片,柳欣艺却站到了我身边,被我的手机屏幕扫过的区域,整个地下的空间的结构和轮廓清晰地以线图被还原出来,我们的位置微缩成一个小点,正在环形的道路上慢慢地向岩壁上攀爬,我的双手都占着,于是用屁股撞了她一下:“是这个?”

    “嗯,但是杨毅的笔记本被那个人给抢走了,他现在陷在火海中应该也逃不出去,真是不愿意去想。”

    我们越是往上就感到呼吸越快,空气受热之后整个地下空间内的气压已经升得很高,这样反而对身体不利。桓头气喘匀了又过来帮我一阵猛压,好不容易穿过了浓雾区,我们这一看之下一不禁发怔,手轧车都差点停了。

    我们一直以为,这座地下空间的最顶部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裂缝或者喇叭口,可真到了顶尖儿才知道,这座地下空间最顶端只有一个一米多宽的透光孔,那透光孔的中间c外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各种棱镜c透镜围成的外壳,最下方还用钢绳吊着一个大家伙,那是一颗巨大的四棱八角透镜,围护平台上用红油漆喷着几个繁体字“理光工业”。

    我们对科技和工业化到底能够完善到什么程度,理解还是比较有限,建国的时间毕竟太短,还得减去个十年,基础工业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到尽善尽美,只能疯狂地向前跑,全面性和规模化程度是上去了,但在其中精细化的程度上还远远未到极致,比不得历史给了大把时间的那些那些主要发达国家。东洋的光学工业在上个世纪已经十分完善发达,只需要采入一点天光,利用成像原理和光学折射就能充分采景,加上电力光源,竟然营造出完善的生态环境。其实只要人造光源的比例与太阳光的光谱接近,植物以灯光代替自然光进行光合作用也不是不可以,甚至有可能长的更好。这里山壁到处长明灯,天光也被一丝不落地从透光孔里散射到地下的大空间里,形成这奇特的海市蜃楼,我们向下望去,满天星斗都是真实世界的倒影,夹杂着滚滚浓烟,就好像宇宙要爆炸了一样。

    我和五砖c桓头累的腰子都要掉出来了,可是这里哪有出路?围护平台正在不断地摇晃,显然是气压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我们三个都向桓头望去,桓头不敢摘掉防毒面具,闷声闷气地说:“同细压口粗去。”

    桓头见我们都听不明白,便用手一挥,示意我们跟着。原来最上层围护平台的外围山壁上,有四个直径大约一米的圆孔,孔口的封闭窗都是沉重的混凝土板,已经被巨大的气压推开,这是泄压孔,虽然设置它显得毫无必要,但东洋鬼子的工程部队在设计之初已经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桓头带着我们关上了其中的两个,我们虽然我们脸上都有防毒面罩,也感到肺都要被压爆了,桓头向我们一挥手,便带头朝一个泄压孔里钻了进去。

    我见张长弓昏迷不醒,便用户外用绳把他和我们三个拴在了一起,又拽又推地跟着爬进了泄压孔。泄压孔的坡度非常大,我们几个用手把后背定在孔道中,一点一点地向上爬,泄压孔没有多长,但是孔的外开口也有混凝土盖,比先前的那些更加沉重,被巨大的风压只顶开一条小缝,气流呼啸的声音刺得人耳膜生疼。桓头在最上面用力地顶着混凝土盖,却只能顶开一点点,我把地质锤和地质镐给五砖递了上去,五砖又将它们和收在背包里的柳欣艺的平衡车一起递给了桓头,桓头又咬牙使了使劲,用这些东西支撑住了混凝土盖,手脚并用地爬了出去,我先前把户外用绳绞盘给了桓头,当下两边一起发力,终于踏上了地面,原来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