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青年男子还熄了灯,黑暗中笔记本上立刻浮现了发着荧光的笔迹,这里和我的认知稍有点出入,因为我和柳欣艺在看这本日记的时候,荧光是黄色的,并不是绿色,我恍然大悟,这本笔记应该是经柳欣艺之手炮制的西贝货。
灯光再亮,两人击掌庆贺,如同得宝般欢喜。发福男士心满意足地出了一口长气,挥手让青年男子收了移动硬盘,熄灭了屋子里所有的灯,一前一后地退了出去。
视频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看着柳欣艺,希望她给解释一下。
柳欣艺却拿出了那块“触发单元”,在手里反复地玩弄着,轻声地说:“杏仁儿,你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
“核武器按钮?一按那边就有导弹打过来?”
她叹了一口气:“你不是挺聪明吗?用点脑子好不好?”
我说小姑奶奶这东西在我手里还没捂热乎就让你黑了,我上哪儿猜去。
接下来柳欣艺说出一番话来,我原本就和她看过杨毅的日记本,此刻听了她说的,算是明白了一些前因后果。
杨毅和柳欣艺最早认识的时候,那也是上个世纪末的事儿。那个时候网络还没这么普及,流行过一段交“笔友”,青年学生之间靠信件相互联谊,也不知道对方高矮美丑。不过对方是男是女还是能分得清,毕竟字迹这东西男的刚简,女的娟秀,信写多了怎么也掩盖不了。那一年是一九九七年,杨毅十四,柳欣艺九岁。
柳欣艺从小浮精浮灵的,家里连七大姑带八大姨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六岁双手就能写梅花篆字,钢笔字更是写的一看就让人想到大家闺秀。俩人从笔友时代一直联系到网络时代,杨毅上大学之后就曾写信提出两人见面,确立恋爱关系,那时候柳欣艺正好十三岁,三年起步,最高死刑。说到这里柳欣艺有点语带含混,不过用脚后跟也能猜出来面儿肯定是没见成,虽然13岁的女孩身体已经开始发育了,可气质伪装不了,视频聊天一下就穿帮了。后来杨毅有了新女朋友,俩人联系就一度中断了。
等柳欣艺上大学的时候,杨毅早就毕业了,不过那时候杨毅的专业方向也不是地质勘查,而是电子信息自动化方面的专家。当时他的公司在与东洋合作的一个重大项目里,对方高层忽然忽然集体失联,项目无法履约而搁浅,虽然研究小组离最终的研究成果就差一步,奖金却全泡了汤,干活儿的动力没了。
根据杨毅的自述,本方企业想把离成功只差一步的研究项目全盘接管,并积极活动关系准备实施占有,对项目研发小组表面上使了个稳军计,许诺奖金全额由负担,实则想卸磨杀驴,一分钱不给。跨国研究小组算第三方,对此非常恼怒,经过内部决定将即将成型研究成果拆解,各自保存,这些研究成果功能都各自独立,拿到市场上不愁没有识货的,杨毅自己拿了三个组成部分。
本方企业自然非常恼怒,但合作中研究经费主要由东洋方负担的,本方企业实际上一分钱没出,法理上站不住脚。如果重金购买的话,这项研究成果奇货可居,就是分拆了,砸锅卖铁了也没法全吃下,不敢拿外国客人怎么样,于是动用了非正常手段搜索杨毅的下落。
要说组织的力量远远强于个人,这么大个集团公司有钱有势,找个人还不跟玩儿似的?但杨毅他们研究的成果确实了不得。在今天能够接触c实现的电子科学技术,当时他们的研究成果全都覆盖了。别的不清楚,光是我找到的后来又被柳欣艺切走的“触发单元”,在研究小组内部称为“t一uch”,被它用扫描过的电脑c电子设备,全都能够实现远程控制。
公司使用了一切手段查档案,找资料,调查数据库,根本找不到任何杨毅的个人信息,全部被杨毅或修改或删除,大海捞针谈何容易?杨毅也就从那时候起隐姓埋名混进了地质队里,他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