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能便宜这些古代王八蛋!
在杨家私办学堂,十几个杨家孩子在座位上摇头吟哦,朗朗读书声响彻,堂上那位老夫子站立着,在他旁边却是家主杨晟赫然在座,他扫目审视着下方的孩子,最后落到一名眉目俊朗的少年身上,含笑道:“湛儿,你且过来。”
叫湛儿的少年应声来到杨晟面前,他就是现今杨家年少一辈中最出色的一人,曾经在元宵诗会中崭露头角,年纪轻轻,学问渊博,只等来年春闱一试,金榜题名。从那时起就经常有一些官家门户主动托冰人上门攀亲,都一一婉拒,言道功名为重。
杨湛恭敬喊了声爷爷,杨晟呵呵笑道:“湛儿啊,爷爷知道你近年来苦读诗书,勤勉好学,可也不能累坏身体,若有什么心事尽管跟爷爷说。”
杨湛不解,揣摩着爷爷这番话儿,不好作答。
杨晟又道:“你可知最近外界流传出一本词集,都说是我们杨家子所著写。”说完略带笑意望这个孙子,越看越是喜爱。
杨易记了起来,道:“爷爷,这本词集湛儿也曾一读,可那不是我所著。”
杨晟疏眉一挑:“在爷爷面前有什么不好承认,爷爷又不会怪你,相反助长了我们杨家的声名。”
杨湛心高气傲,这本词集确不是出自他之手,怎好承认,被爷爷误以为是自己,到底觉得有点受辱,嘴上不敢说什么,只是摇头。
杨晟就纳闷了,不是这个孙子难道还另有其人,朝大堂望去,却没一个敢站起来承认,这些小一辈中就杨湛的学问最高,介时杨博已经考得进士出身,出他州任职去,除此再无他人,便问那老夫人道:“可还有杨家子弟没有来学堂?”
老夫子想起了一人,答道:“启禀老爷,倒是有一人,可此子连字都写不好,学问糟糕之极,不提也罢。”
杨晟年老却不健忘,须臾想起了五年前带回家那个私生儿,随即过滤掉,起身扫兴而去。
水榭阁中,中午时分杨易在陪母亲吃饭。父亲杨缜前几天就前往苏州为杨家今年生产的各种农作物包括水果、水稻、药草、农具等等销售与当地销售商协会恰谈事宜,估计又要一头半个月才能回来,愿本想带杨易出去见见世面,可想到此行毕竟是农商之事,不想让儿子接触这些铜臭味。
杨易自然不想当啃老族,他有自己的想法,既然人生重来一次,有了亲人和需要保护的人,就不能独善其身了,总需要有所追求。
不管是权或财适当情况下都可以追求一下,也未必就要走上读书人这条路,君不知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奸佞弄臣大多是市井混混出身,当然杨易并不想当乱臣贼子。
读书读得再好,也不能代表将来士途就一片平坦,还得靠机智与洞察,那些把持朝政的老狐狸个个都是厚黑学专家,这些学问可是书上学不来的。他只求在随波逐流中,适当的调整一下自己的方向,避开某些旋涡与暗礁,用那么一点点超前知识,或能运筹帷幄,比任何人都多一分优势与见解。
不知谁说穿越回到古代就一定要造一次反,搞一次王图霸业,过一把皇帝瘾;想想都觉得好笑,这弄不好就要杀头的事能随便搞的吗?皇帝有这么好当的吗?历史无数次证明皇帝不是人能干的,杨易是个正常人,不想发这种神经。
从种种观察看来,这武唐朝算是历史上较为繁荣的朝代了,当下周边数国也没有什么强敌环伺,无甚内忧外患,当今女皇帝又是一代明君,百姓安居乐业,正值太平盛世,国力强盛,大乱世估计不会上演,这些遥远而未知的事杨易从来不会费劲去杞人忧天,好好把握当下才是正事儿。
用罢饭菜,放下碗筷,杨易礼貌性道了声吃饱之类的话;宁雨织食量少,只吃半碗饭,吃得也缓慢,反正是细吞慢嚼,再饿都不会狼吞虎咽,这就是大家闺秀